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4
页 |
英文摘要 | 第4-8
页 |
第一章 世界油菜生产现状 | 第8-12
页 |
· 油菜在世界六大洲的分布 | 第8
页 |
· 油菜主产国家自然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 | 第8-10
页 |
· 世界优质油菜生产现状 | 第10-12
页 |
· 优质油菜对油菜籽品质的要求 | 第10-11
页 |
· 世界油菜主产国优质油菜生产现状 | 第11-12
页 |
第二章 中国油菜生产现状 | 第12-20
页 |
· 中国油菜分布 | 第12
页 |
· 中国优质油菜生产现状 | 第12-13
页 |
· 中国油菜生产的特点 | 第13-15
页 |
· 种植面积扩大速度比单产提高速度快 | 第13-14
页 |
· 南方三熟制油菜、北方春油菜发展迅速 | 第14-15
页 |
· 耕作栽培水平迅速提高 | 第15
页 |
· 油菜品种改良取得突破性进展 | 第15
页 |
· 中国油脂工业现状 | 第15-17
页 |
· 中国油菜产业的国内供给与消费情况 | 第17-19
页 |
· 中国油菜产业的国内供给 | 第17-18
页 |
· 中国油菜产业的国内需求 | 第18
页 |
· 国内外油菜籽市场价格比较 | 第18-19
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
页 |
第三章 陕西油菜生产现状 | 第20-27
页 |
· 陕西优质油菜生产的自然资源 | 第20-21
页 |
· 气候资源 | 第20
页 |
· 土地资源 | 第20-21
页 |
· 水资源 | 第21
页 |
· 环境条件对优质油菜籽品质的影响 | 第21-22
页 |
· 对含油量的影响 | 第21-22
页 |
· 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第22
页 |
· 对硫苷含量的影响 | 第22
页 |
· 陕西自然资源与优质油菜生产的关系 | 第22-24
页 |
· 渭北油菜区 | 第22-23
页 |
· 渭北高原油菜区 | 第22
页 |
· 渭北东部干旱油菜区 | 第22
页 |
· 渭北西部油菜区 | 第22-23
页 |
· 关中灌区油菜区 | 第23
页 |
· 关中东部油菜区 | 第23
页 |
· 关中西部油菜区 | 第23
页 |
· 汉江油菜区 | 第23
页 |
· 巴山油菜区 | 第23-24
页 |
· 陕西油菜生产现状 | 第24-27
页 |
· 油菜在陕西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 第24
页 |
· 陕西油菜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 第24-27
页 |
· 积极推广和选育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 | 第24-25
页 |
· 积极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 第25
页 |
· 优质油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 第25
页 |
· 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 第25-26
页 |
· 依靠科学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 | 第26-27
页 |
第四章 陕西优质油菜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2
页 |
· 产业结构不合理、优质和早熟品种缺乏、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表现突出 | 第27
页 |
· 油菜分布不够集中,不同品种混种混收 | 第27-28
页 |
· 从生产到流通完整的油菜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建立 | 第28-29
页 |
· 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28
页 |
· 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8
页 |
· 技术标准不配套 | 第28
页 |
· 检测体系不完整 | 第28
页 |
· 认证体系尚未建立,标准技术水平普遍偏低 | 第28-29
页 |
· 油菜产业生产组织方式落后,农民技术培训严重不足 | 第29-30
页 |
· 优质油菜生产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 | 第29
页 |
· 农民技术培训严重不足 | 第29-30
页 |
· 油菜产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储备比较薄弱 | 第30
页 |
· 生产成本高,油菜籽市场竞争力下降 | 第30-31
页 |
· 陕西油菜产业与国内外油菜主产区差距较大 | 第31-32
页 |
第五章 提高陕西优质油菜产业化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 第32-37
页 |
· 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优质油菜产业化生产 | 第32
页 |
· 实行优质双低油菜种子补贴政策 | 第32
页 |
· 对低芥酸菜籽油实行市场准入制 | 第32
页 |
· 建立优质油菜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 | 第32
页 |
· 扶持菜籽油加工龙头企业 | 第32
页 |
·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质量监管力度 | 第32
页 |
·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优质油菜生产基地,集中生产优质油菜 | 第32-33
页 |
·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和油菜生产者的整体素质 | 第33
页 |
· 加强优质油菜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 | 第33-34
页 |
· 坚持产业化生产,标准化运作 | 第34-36
页 |
· 实行优质油菜种子生产产业化 | 第34-35
页 |
· 建立稳定的制种基地 | 第34
页 |
· 建立一支制种技术队伍 | 第34
页 |
· 以质量为核心,以质取胜 | 第34-35
页 |
· 实行优质油菜籽生产产业化 | 第35
页 |
· 实现产业化标准运作 | 第35
页 |
· 加强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第35-36
页 |
· 针对不同油菜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 第36-37
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7-38
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
页 |
致谢 | 第41-42
页 |
作者简介 | 第42
页 |
发表论文 | 第4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