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4
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
页 |
· 研究框架及其主要内容 | 第12-14
页 |
第二章 “现代国家”理论中的第三部门 | 第14-22
页 |
· 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第三部门的理论渊源 | 第14-17
页 |
·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第三部门的现实诉求 | 第17-20
页 |
· 第三部门的一般特征 | 第20-22
页 |
第三章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第三部门 | 第22-27
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 | 第22-23
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 第22
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第22-23
页 |
· 第三部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 第23-27
页 |
· 经济领域 | 第23-24
页 |
· 政治领域 | 第24-25
页 |
· 文化领域 | 第25
页 |
· 社会领域 | 第25-27
页 |
第四章 第三部门的三种理想发展模式 | 第27-34
页 |
· 模式一:“自下而上” | 第28-30
页 |
· 背景:成熟的公民社会 | 第28-29
页 |
· 现状:高度自治的第三部门 | 第29
页 |
· 第三部门的发展模式:“自下而上” | 第29-30
页 |
· 模式二:“自上而下” | 第30-31
页 |
· 背景:西方国家的多次政府改革 | 第30
页 |
· 现状:政府对第三部门的引导和监督 | 第30
页 |
· 第三部门的发展模式:“自上而下” | 第30-31
页 |
· “上下共建”——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模式 | 第31-34
页 |
· 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两种基本类型 | 第31-32
页 |
· “上下共建”模式是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理性选择 | 第32-34
页 |
第五章 我国“上下共建”的第三部门发展模式 | 第34-54
页 |
· 我国第三部门的现状 | 第34-36
页 |
· 总体特征 | 第34-35
页 |
· 两种类型的第三部门的不同发展现状 | 第35-36
页 |
· “自下而上”模式在我国的困境——以农民工 NGO为例 | 第36-40
页 |
· 农民工 NGO的产生 | 第37
页 |
· 农民工 NGO的困境 | 第37-40
页 |
· 结论:西方第三部门“自下而上”模式在我国行不通 | 第40
页 |
· “自上而下”模式在我国的困境——以淮北市商业联合会为例 | 第40-45
页 |
· 淮北市商业联合会的成立 | 第41
页 |
· 淮北市商业联合会与原商务局的职能对比 | 第41-42
页 |
· 淮北市商业联合会的困境 | 第42-44
页 |
· 结论:我国第三部门“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困难重重 | 第44-45
页 |
· 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模式:“上下共建” | 第45-54
页 |
· 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互动 | 第46-50
页 |
· 第三部门与私人领域的互动 | 第50-53
页 |
· 两种第三部门的不同侧重 | 第53-54
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4-56
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