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审前争点整理程序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
页 | Abstract | 第6-12
页 | 1 引言 | 第12-15
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
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
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3
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4
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
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5
页 | 2 争点整理程序的基本理论 | 第15-22
页 | · 争点整理的涵义辨析 | 第15-16
页 | · 争点整理程序的内容 | 第16-18
页 | · 诉讼标的 | 第17
页 | · 事实争点 | 第17
页 | · 证据争点 | 第17-18
页 | · 法律争点 | 第18
页 | · 争点整理程序的功能 | 第18-22
页 | · 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 | 第19
页 | · 有助于自主化解纠纷 | 第19-20
页 | · 有助于提升审理的公正性 | 第20-21
页 | · 有助于降低诉讼成本 | 第21-22
页 | 3 争点整理程序的域外考察 | 第22-34
页 | · 英美法系的代表国家 | 第22-26
页 | · 英国争点整理程序考察 | 第22-24
页 | · 美国争点整理程序考察 | 第24-26
页 | · 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 | 第26-30
页 | · 德国争点整理程序考察 | 第26-28
页 | · 日本争点整理程序考察 | 第28-30
页 | · 两大法系国家争点整理程序的比较分析 | 第30-34
页 | · 不同特征 | 第30-32
页 | · 相同特征 | 第32-34
页 | 4 我国争点整理活动相关方面的立法规定和实践现状 | 第34-41
页 | · 立法规定 | 第34-37
页 | · 《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 第34-35
页 | · 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35-37
页 | · 实践现状 | 第37-39
页 | · 证据交换的实际操作层面随意性大 | 第37
页 | · 争点整理的时间模糊,导致了法官职权干预强度增大 | 第37-38
页 | · 法官裁判与当事人之间形成的争点不吻合,裁判突袭现象严重 | 第38
页 | · 被告不答辩行为,阻碍了解决纠纷功能的有效发挥 | 第38-39
页 | · 原因探析 | 第39-41
页 | · 司法机关角色定位上的偏差 | 第39-40
页 | · 诉讼模式转换的不彻底 | 第40
页 | · 理论指导欠缺及立法空白 | 第40-41
页 | 5 我国争点整理程序之建构 | 第41-52
页 | · 设置专门的争点整理程序 | 第41-48
页 | · 争点整理程序的主体 | 第41-44
页 | · 争点整理程序的内容 | 第44-46
页 | · 争点整理程序的适用范围和时间 | 第46-47
页 | · 争点整理程序的方式 | 第47-48
页 | · 争点整理程序的效力 | 第48
页 | · 配套制度 | 第48-52
页 | · 当事人证据收集制度的改进 | 第48-49
页 | · 引进简易判决和被告不答辩缺席判决制度 | 第49-50
页 | · 规定法官释明权制度 | 第50-52
页 | 结论 | 第52-53
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
页 | 致谢 | 第55-56
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