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基氮掺杂介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醇氧化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1-16页 | 1.2.1 催化活化法 | 第11-12页 | 1.2.2 水热碳化法 | 第12-13页 | 1.2.3 溶胶-凝胶法 | 第13页 | 1.2.4 软模板法 | 第13-15页 | 1.2.5 硬模板法 | 第15-16页 | 1.3 碳材料的改性—N掺杂 | 第16-21页 | 1.4 氮掺杂介孔碳材料的合成 | 第21-22页 | 1.5 氮掺杂介孔碳材料的应用 | 第22-26页 | 1.5.1 在催化化学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5.2 在电化学上的应用 | 第23-25页 | 1.5.3 在吸附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6 选题思路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总述 | 第28-32页 | 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28-29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与活性测试 | 第29-30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0-32页 | 2.3.1 元素分析(EA) | 第30页 |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 第30页 | 2.3.3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 第30页 | 2.3.4 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测定 | 第30页 | 2.3.5 X-ray多晶粉末衍射(XRD) | 第30-31页 | 2.3.6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SEM,TEM) | 第31页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钴基氮掺杂介孔碳催化醇直接氧化酯化合成酯 | 第32-52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5页 | 3.2.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2.3 催化反应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3.3.1 催化剂的设计 | 第36-37页 | 3.3.2 催化剂的筛选 | 第37-39页 | 3.3.3 碱的探索 | 第39-40页 | 3.3.4 元素分析 | 第40页 | 3.3.5 热重分析 | 第40-41页 | 3.3.6 N_2吸附脱附 | 第41-42页 | 3.3.7 电镜表征 | 第42-44页 | 3.3.8 XRD分析 | 第44-45页 | 3.3.9 XPS分析 | 第45-46页 | 3.4 醇氧化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46-52页 | 3.4.1 醇氧化酯化反应的底物拓展 | 第46-48页 | 3.4.2 循环实验 | 第48-49页 | 3.4.3 克级规模实验的考察 | 第49页 | 3.4.4 反应路径 | 第49-50页 | 3.4.5 结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金属钴基氮掺杂介孔碳催化伯醇和仲醇氧化偶联合成α,β-不饱和酮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3页 | 4.2.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4.2.3 催化反应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4.3.1 催化剂的筛选 | 第54-56页 | 4.3.2 催化剂用量的探索 | 第56页 | 4.3.3 碱的探索 | 第56-57页 | 4.3.4 NaOH的量的探索 | 第57-58页 | 4.3.5 溶剂的探索 | 第58页 | 4.3.6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探索 | 第58-59页 | 4.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ICP-AES) | 第59页 | 4.3.8 N_2吸附脱附 | 第59-60页 | 4.3.9 电镜表征 | 第60-62页 | 4.3.10 XRD分析 | 第62-63页 | 4.3.11 XPS分析 | 第63-64页 | 4.4 伯醇和仲醇氧化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 第64-66页 | 4.4.1 伯醇和仲醇氧化偶联反应的底物拓展 | 第64-65页 | 4.4.2 克级规模实验的考察 | 第65页 | 4.4.3 结论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