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8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8页 |
四、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政治信仰与政治信仰缺失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一、政治信仰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一)政治信仰的含义 | 第20-21页 |
(二)政治信仰内容 | 第21页 |
(三)政治信仰作用 | 第21-22页 |
二、政治信仰缺失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一)政治信仰缺失含义 | 第22页 |
(二)政治信仰缺失的不利影响 | 第22-24页 |
第二章 90 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政治信仰缺失表现 | 第24-31页 |
一、90 后大学生政治信仰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24-27页 |
(一)、政治信仰问卷设计的科学性 | 第24-25页 |
(二)、政治信仰问卷设计与样本 | 第25页 |
(三)、政治信仰问卷调查单位和范围 | 第25-26页 |
(四)政治信仰问卷回收情况和结果 | 第26-27页 |
二、90 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27-31页 |
(一)政治信仰较为迷茫 | 第27-28页 |
(二)政治信仰受到冲击 | 第28页 |
(三)政治信仰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四)政治信仰呈现功利化和世俗化的趋势 | 第29-31页 |
第三章 90 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1-37页 |
一、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淡化了 90 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 第31页 |
二、政治文化多元化趋势消解了 90 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 第31-33页 |
三、经济的市场化趋势导致 90 后大学生政治信仰具有功利化取向 | 第33页 |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差影响了 90 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 | 第33-35页 |
(一)教育、教学内容僵化 | 第33-34页 |
(二)教育、教学方法陈旧 | 第34页 |
(三)教育、教学手段呆板 | 第34-35页 |
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主流意识形态引导 | 第35页 |
六、90 后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不成熟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培养 90 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途径 | 第37-51页 |
一、重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 | 第37页 |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建设 | 第37-42页 |
(一)充分发挥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 第37-38页 |
(二)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高 90 后大学生思想认识 | 第38-39页 |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掌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39-40页 |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 第40-41页 |
(五)创新教育和教学内容,使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 | 第41页 |
(六)创新教育和教学方法,紧贴 90 后大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 | 第41-42页 |
三、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 第42-44页 |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 第42页 |
(二)大力弘扬主旋律,努力消除高校不良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 第42-44页 |
四、优化 90 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44-47页 |
(一)政府要加强科学理论引导,帮助 90 后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 第44页 |
(二)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 | 第44页 |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44页 |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认可 | 第44-45页 |
(五)加强党风廉政和工作作风建设,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 第45页 |
(六)不断改善民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验和认知 | 第45-46页 |
(七)加强对网络等各类媒体的监管 | 第46-47页 |
五、在社会实践中确立和坚守正确的政治信仰 | 第47-51页 |
(一)加强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 第47-48页 |
(二)理性看待各种不良社会现象 | 第48-49页 |
(三)自觉抵制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潮与腐朽文化的侵蚀 | 第49页 |
(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 第49-50页 |
(五)积极参与政治,增强政治责任感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