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IAS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互动行为分析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2页 | 1.1.2 课堂互动行为研究方法的局限 | 第12页 | 1.1.3 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时代特点 | 第12-13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4-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FIAS | 第17-18页 | 2.1.2 课堂互动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2.2.1 课堂互动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2.2 FIAS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2.2.3 研究启示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基于FIAS的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互动行为分析编码的构建 | 第26-39页 | 3.1 编码构建的依据 | 第26-33页 | 3.1.1 理论依据 | 第26-27页 | 3.1.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的依据 | 第27-28页 | 3.1.3 教学实践调查的依据 | 第28-33页 | 3.2 课堂互动行为分析编码的构建 | 第33-37页 | 3.2.1 互动编码的分类 | 第33-36页 | 3.2.2 观察和记录互动行为编码的标准 | 第36页 | 3.2.3 和其他典型课堂互动分析系统的比较 | 第36-37页 | 3.3 编码的信度检验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基于FIAS的编码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 第39-58页 | 4.1 《数据的排序和筛选》公开课堂互动行为分析 | 第39-45页 | 4.1.1 教学过程时序分析 | 第39-40页 | 4.1.2 数据的编码与统计 | 第40-41页 | 4.1.3 基于FIAS的编码分析 | 第41-45页 | 4.2 《数据的排序和筛选》常态课堂互动行为分析 | 第45-51页 | 4.2.1 教学过程时序分析 | 第45-46页 | 4.2.2 数据的编码与统计 | 第46-47页 | 4.2.3 基于FIAS的编码分析 | 第47-51页 | 4.3 公开课堂和常态课堂互动行为比较 | 第51-57页 | 4.3.1 教学环节对比 | 第51-52页 | 4.3.2 教学整体结构层面对比 | 第52-54页 | 4.3.3 教学动态特征比率对比 | 第54-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互动行为的优化策略 | 第58-6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5.2 提升互动效果的策略 | 第59-61页 | 5.2.1 改进课堂互动质量 | 第59-60页 | 5.2.2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第60-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结论 | 第62-64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2页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62-63页 | 6.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附录1 | 第68-70页 | 附录2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