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引言 | 第1-14
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
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
页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2-14
页 |
1.研究方法 | 第12-13
页 |
2.研究思路 | 第13-14
页 |
一、概述 | 第14-22
页 |
(一) 环境纠纷及其特点 | 第14-17
页 |
1.环境纠纷 | 第14
页 |
2.环境纠纷的特点 | 第14-17
页 |
(二) 环境纠纷解决制度 | 第17-22
页 |
1.环境纠纷诉讼解决制度 | 第17-18
页 |
2.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 | 第18-21
页 |
3.二者的关系 | 第21-22
页 |
二、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的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 | 第22-31
页 |
(一) 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界定 | 第23-26
页 |
(二)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演变的观点 | 第26-29
页 |
1.制度演变的轨迹与轨迹依赖 | 第26-27
页 |
2.强制性制度演变与诱致性制度演变 | 第27-29
页 |
(三) 制度演变的主体——代理人 | 第29-31
页 |
三、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 第31-55
页 |
(一) 美国EADR的诱致性制度演变分析 | 第31-40
页 |
1.美国EADR的界定 | 第31-33
页 |
2.美国EADR的诱致性制度演变过程 | 第33-38
页 |
3.美国EADR诱致性制度演变的主体——多元化民间团体 | 第38-40
页 |
(二) 美国EADR成功的原因分析 | 第40-43
页 |
1.正式制度的因素 | 第40-41
页 |
(1) 政府体制无力解决社会上众多的环境纠纷 | 第40-41
页 |
(2) 法制的落后为特定的环境纠纷解决制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契机 | 第41
页 |
(3) 非诉讼制度的广泛适用性 | 第41
页 |
2.非正式制度的因素 | 第41-42
页 |
(1) 社会文化背景的积极影响 | 第41-42
页 |
(2) 案例成功解决形成的习惯的示范作用 | 第42
页 |
3.代理人的因素 | 第42-43
页 |
(1) 具有公信力的中介团体的积极参与并承担了相应的成本 | 第42-43
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公害纠纷处理法的强制性制度演变分析 | 第43-48
页 |
1.公害纠纷处理法的界定 | 第43-44
页 |
2.公害纠纷处理法的强制性制度演变过程 | 第44-46
页 |
3.公害纠纷处理法的强制性制度演变的主体——地方政府 | 第46-48
页 |
(四) 公害纠纷处理法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 第48-53
页 |
1.正式制度的因素——环境法律法规的竞争替代作用 | 第48-49
页 |
2.非正式制度的因素——索取金钱的惯例导致企业的不愿参与 | 第49-50
页 |
3.代理人的因素——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的阙如 | 第50-53
页 |
(五) 美国EADR和我国台湾地区公害纠纷处理法演变的制度环境总结 | 第53-55
页 |
1.正式制度的因素——环境立法、司法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该制度的产生演变 | 第53
页 |
2.非正式制度的因素——文化风俗习惯影响人们选择该制度的偏好 | 第53-54
页 |
3.代理人的因素——地方政府或民间团体是该制度演变的主体 | 第54-55
页 |
四、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55-62
页 |
(一) 启示一:注意和正式制度的协调 | 第56-58
页 |
(二) 启示二:充分注意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 第58-59
页 |
(三) 启示三:积极培养可以主导该制度演变的代理人 | 第59-62
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
页 |
致谢 | 第6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