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9
页 |
Abstract | 第9-12
页 |
导言 | 第12-18
页 |
(一) 现实意义 | 第12-14
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4-17
页 |
(三) 写作思路和方法 | 第17-18
页 |
1. 写作思路 | 第17-18
页 |
2. 方法 | 第18
页 |
一、冷战时期美苏在拉丁美洲争夺的背景 | 第18-25
页 |
(一) 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 | 第18-22
页 |
1. 战后初期美苏关系的转变 | 第18-20
页 |
2. 苏联对拉丁美洲看法的转变 | 第20-22
页 |
(二) 战后拉美人民的反帝斗争给苏联介入拉美创造了条件 | 第22-24
页 |
1. 苏联支持拉美人民反帝运动的态度赢得了拉美一些国家的好感 | 第22
页 |
2. 六十年代的拉美国有化运动为苏联的经济援助提供了契机 | 第22-23
页 |
3. 拉美各国反对国内独裁统治,要求政治改革的倾向也是苏联势力能够在拉美存在和发展的一大因素 | 第23-24
页 |
(三) 战后美国对拉美政策的缺乏足够重视更是为苏联势力渗入拉美提供了可乘之机 | 第24-25
页 |
1. 战后初期美国对拉美的战略构想 | 第24-25
页 |
2. 美国的政策措施所造成的后果 | 第25
页 |
二、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拉美争夺的过程及表现 | 第25-43
页 |
(一) 战后初期苏联开始介入拉美,美苏在拉丁美洲的争夺开始显现 | 第25-32
页 |
1. 历史上的美拉和苏拉关系 | 第25-26
页 |
2. 古巴革命后苏拉关系的接近与美国的反应 | 第26-31
页 |
3. 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与苏联策略的改变 | 第31-32
页 |
(二) 六七十年代美苏在拉美的争夺 | 第32-37
页 |
1. 六七十年代美国对拉美的政策 | 第33-35
页 |
2. 六七十年代苏联力量在拉美的增长 | 第35-36
页 |
3. 从智利阿连德事件看苏联在拉美活动的相对克制 | 第36-37
页 |
(三) 八十年代美苏在拉丁美洲的争夺 | 第37-41
页 |
1. 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对拉美采取低烈度战争的政策 | 第37-38
页 |
2. 中美洲危机与美苏两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争夺 | 第38-40
页 |
3. 八十年代苏联在拉美的战略调整 | 第40-41
页 |
(四) 美苏两国在拉美争夺的最终结局 | 第41-43
页 |
1. 九十年代初苏联退出拉美的争夺 | 第41-42
页 |
2. 美国加紧经济渗透,推行自由贸易区计划 | 第42-43
页 |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拉丁美洲地区争夺的对比分析 | 第43-56
页 |
(一) 美苏两国在拉美的战略目标 | 第43-48
页 |
1. 美国在拉美的战略目标:维护拉美地区的稳定,防止后院起火 | 第43-46
页 |
2. 苏联在拉美的战略目标:破坏美国在该地区的力量和影响 | 第46-48
页 |
(二) 美苏两国在拉美争夺的策略对比 | 第48-51
页 |
1. 美国的策略:建立军事政治集团,利用国际组织的力量来压制反对势力,进行国际制裁是其常用的手段 | 第48-50
页 |
2. 苏联的策略:扶植代理人,发展同美国反对势力的关系 | 第50-51
页 |
(三) 美苏两国在拉美争夺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 第51-53
页 |
1. 美国的波浪形特征 | 第51-52
页 |
2. 苏联的抛物线型特征 | 第52-53
页 |
(四) 美苏在拉美不同结局的原因探析 | 第53-56
页 |
1. 拉丁美洲在地理上远离苏联而邻近美国使得苏联一开始便处于不利地位 | 第53-54
页 |
2. 拉美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状况不仅为苏联提供了特殊的机会,却也提出了不少难题 | 第54-55
页 |
3. 美苏两国的国内经济环境的制约 | 第55-56
页 |
四、冷战时期美苏在拉丁美洲争夺所产生的影响 | 第56-59
页 |
(一) 对美国的影响:降低了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使得美国不得不重新估量美拉关系 | 第56
页 |
(二) 对苏联的影响:政治获利,经济损失 | 第56-57
页 |
(三) 冷战时期美苏在拉美争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 | 第57-59
页 |
1. 美苏在拉美的争夺,加剧了拉美地区局势的动荡 | 第57-58
页 |
2. 美苏在拉美的争夺,推动了拉美国家多元化外交的开展 | 第58-59
页 |
3. 美苏在拉美的争夺,使得拉美国家地区合作的趋势加强 | 第59
页 |
结语 | 第59-61
页 |
注释 | 第61-65
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
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71
页 |
后记 | 第7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