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英文缩写对照词表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 肥胖症和高血脂症 | 第14-19页 |
2 壳聚糖在减肥和降血脂方面的应用 | 第19-24页 |
· 壳聚糖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19-21页 |
· 普通壳聚糖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19-20页 |
· 水溶性壳聚糖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20页 |
· 低分子量壳聚糖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20页 |
· 微晶壳聚糖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20-21页 |
· 壳聚糖衍生物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21-22页 |
· 改性壳聚糖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21页 |
· 壳聚糖脂肪酸盐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21-22页 |
· 壳聚糖与其它活性物质配伍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22-23页 |
· 壳聚糖合并中药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22页 |
· 壳聚糖合并天然产物的减肥降血脂作用 | 第22-23页 |
· 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 壳聚糖的减肥降血脂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 其它种类壳聚糖的减肥降血脂作用机制 | 第24页 |
· 展望 | 第24页 |
3 辣椒素在减肥降血脂领域的应用 | 第24-29页 |
· 辣椒素的减肥作用 | 第25-26页 |
· 辣椒素的降血脂作用 | 第26页 |
· 辣椒素减肥和降血脂作用机制 | 第26-29页 |
· 辣椒素作用于辣椒素受体 | 第26-27页 |
· 辣椒素与胰岛素 | 第27页 |
· 辣椒素与脂肪细胞 | 第27-28页 |
· 辣椒素与交感神经 | 第28页 |
· 辣椒素与迷走神经 | 第28页 |
· 辣椒素对肥胖因子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展望 | 第29页 |
4 壳聚糖微球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 喷雾干燥法 | 第30页 |
· 乳化交联法 | 第30页 |
· 凝聚法 | 第30-31页 |
· 乳化-溶剂蒸发法 | 第31页 |
· 壳聚糖包衣法 | 第31页 |
· 壳聚糖微球乙酰化法 | 第31页 |
· 展望 | 第31-32页 |
5 本课题的提出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壳聚糖微球和水溶性壳聚糖微球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34-48页 |
1 前言 | 第34-3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5-40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5-36页 |
· CTS-MP 和WSC-MP 的制备方法及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 第36-37页 |
· CTS 和WSC 质量浓度的选择 | 第36页 |
· 进口温度的选择 | 第36-37页 |
· 进样速率的选择 | 第37页 |
· 热风流量的选择 | 第37页 |
· CTS-MP 和WSC-MP 质量标准研究方法 | 第37-40页 |
· 产率 | 第37页 |
· 粒度分布 | 第37页 |
· 表面形态观察 | 第37页 |
· PH 值的测定 | 第37-38页 |
· 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 灰分的测定 | 第38-39页 |
· 铅的测定 | 第39页 |
· 砷、汞的测定 | 第39-4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0-46页 |
·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实验结果 | 第40-43页 |
· CTS 和WSC 质量浓度的选择结果 | 第40-41页 |
· 进口温度的选择 | 第41页 |
· 进样速率的选择 | 第41-42页 |
· 热风流量的选择 | 第42-43页 |
· 微球质量标准研究的实验结果 | 第43-46页 |
· 产率 | 第43页 |
· 粒度分布结果 | 第43页 |
· 表面形态观察结果 | 第43-44页 |
· 水分测定结果 | 第44页 |
· 灰分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 pH 值测定结果 | 第45页 |
· 铅含量测定结果 | 第45页 |
· 砷、汞含量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三章 CTS-MP 和WSC-MP 的急性毒理学研究 | 第48-56页 |
1 前言 | 第48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8页 |
· 实验动物 | 第48-49页 |
· 半数致死(Median Lethal Dose, LD_(50))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预实验 | 第49页 |
· 正式实验 | 第49页 |
· 最大耐受量试验(Test of Maximum Tolerated Dose, MTD) | 第49页 |
· 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49-50页 |
3 毒理学实验结果 | 第50-55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的LD_(50) 实验结果 | 第50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小鼠精神、饮食和活动情况的影响 | 第50-53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3-55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的MTD 实验结果 | 第55页 |
4 讨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CTS-MP 和WSC-MP 体外、体内降血脂作用研究 | 第56-73页 |
1 前言 | 第56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6-62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56-58页 |
· 高脂乳剂 | 第58页 |
· 实验动物 | 第58页 |
· 体外实验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脂肪的吸附 | 第58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胆固醇的吸附 | 第58-59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游离脂肪酸的吸附 | 第59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胆酸盐的吸附 | 第59页 |
· 体内预防高血脂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 实验过程 | 第59-60页 |
· 指标的测定 | 第60-61页 |
· 体内治疗高血脂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 实验过程 | 第61页 |
· 指标的测定 | 第61-62页 |
· 数据分析 | 第62页 |
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2-73页 |
· 体外降血脂实验结果 | 第62-65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与脂肪的结合 | 第62-63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与胆固醇的结合 | 第63-64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与游离脂肪酸的结合 | 第64-65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与胆酸盐的结合 | 第65页 |
· 体内预防实验结果 | 第65-67页 |
· 预防实验中对体重的影响 | 第65-66页 |
· 预防实验中对血清四项的影响 | 第66-67页 |
· 体内治疗实验结果 | 第67-72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第67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大鼠肝脏/体重指数的影响 | 第67-68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大鼠体内脂肪重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大鼠血浆粘度的影响 | 第69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大鼠血清四项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69-71页 |
· CTS、WSC、CTS-MP 和WSC-MP 对大鼠血清SOD 和肝脏SOD 的影响 | 第71-72页 |
4 结论 | 第72-73页 |
第五章 CTS-MP 和WSC-MP 对营养性肥胖大鼠减肥实验研究 | 第73-81页 |
1 前言 | 第73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3-75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73-74页 |
· 实验动物和高脂饲料 | 第74页 |
·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 减肥实验过程 | 第74-75页 |
· 减肥实验指标的测定 | 第75页 |
· 数据分析 | 第7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5-79页 |
· CTS-MP 和WSC-MP 对肥胖大鼠体重增重影响结果 | 第75-76页 |
· CTS-MP 和WSC-MP 对大鼠食物利用率影响结果 | 第76-77页 |
· CTS-MP 和WSC-MP 对肥胖脂体比影响结果 | 第77-78页 |
· CTS-MP 和WSC-MP 对肥胖大鼠血清四项影响结果 | 第78-79页 |
· CTS-MP 和WSC-MP 对肥胖大鼠全血粘度影响结果 | 第79页 |
4 结论 | 第79-81页 |
第六章 载辣椒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81-102页 |
1 前言 | 第81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1-87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81-83页 |
· CTS-CAP-MP 中CAP 含量测定 | 第83-84页 |
· CAP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83页 |
· CTS-CAP-MP 的制备 | 第83页 |
·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实验 | 第83页 |
· 专属性考察实验 | 第83页 |
· 标准曲线 | 第83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83-84页 |
· 重复性实验 | 第84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84页 |
· 检测限和定量限 | 第84页 |
· 回收率实验 | 第84页 |
· CTS-CAP-MP 的处方优化 | 第84-85页 |
· CTS 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84页 |
· TPP 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84页 |
· CAP 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84-85页 |
· CTS/TPP 配比的单因素实验 | 第85页 |
· pH 的单因素实验 | 第85页 |
· 正交实验优选处方 | 第85页 |
· 正交实验验证实验 | 第85页 |
· CTS-CAP-MP 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85-86页 |
· 进风温度的选择 | 第85页 |
· 进样速率的选择 | 第85-86页 |
· 热风流量的选择 | 第86页 |
· CTS-CAP-MP 的质量标准 | 第86-87页 |
· CTS-CAP-MP 的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 | 第86页 |
· CTS-CAP-MP 的粒径和表面电位的测定 | 第86页 |
· CTS-CAP-MP 的表面形态观察 | 第86页 |
· CTS-CAP-MP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86页 |
· CTS-CAP-MP 体外释放行为考察 | 第86-8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7-100页 |
· CAP 检测波长的选择结果 | 第87页 |
·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实验 | 第87-88页 |
· 专属性考察实验 | 第88-89页 |
· 标准曲线 | 第89页 |
· 精密度实验结果 | 第89页 |
· 重复性实验结果 | 第89-90页 |
· 稳定性试验 | 第90页 |
· 检测限和定量限 | 第90页 |
· 回收率实验 | 第90-91页 |
· CTS-CAP-MP 的处方优化 | 第91-95页 |
· CTS 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91页 |
· TPP 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91-92页 |
· CAP 浓度的单因素实验 | 第92页 |
· CTS/TPP 配比的单因素实验 | 第92-93页 |
· pH 的单因素实验 | 第93页 |
· 正交实验优选处方 | 第93-94页 |
· 验证试验结果 | 第94-95页 |
· CTS-CAP-MP 的工艺优化 | 第95-96页 |
· 进风温度的选择 | 第95页 |
· 进样速率的选择 | 第95页 |
· 热风流量的选择 | 第95-96页 |
· CTS-CAP-MP 的质量标准研究结果 | 第96-100页 |
· CTS-CAP-MP 的DTA 分析结果 | 第96-97页 |
· CTS-CAP-MP 的粒径和表面电位的测定结果 | 第97-98页 |
· CTS-CAP-MP 的表面形态观察 | 第98-99页 |
·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结果 | 第99-100页 |
· 体外释放结果 | 第100页 |
4 结论 | 第100-102页 |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