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问题分析 |
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4.1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研究 | 第14页 | 1.4.2 中哈贸易关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3 双边贸易互补性的研究 | 第15页 | 1.4.4 引力模型方法在贸易潜力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5 贸易指标的应用研究 | 第16-17页 | 1.4.6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 第18-19页 | 2.2 引力模型 | 第19页 | 2.3 要素禀赋理论 | 第19-20页 | 3 中哈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0-30页 | 3.1 中哈贸易规模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3.1.1 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3.1.2 中哈贸易总额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3.2 中哈贸易结合度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3.2.1 贸易结合度指数含义及计算方法 | 第23页 | 3.2.2 中哈双边贸易结合度分析 | 第23-25页 | 3.3 中哈贸易结构发展历程 | 第25-28页 | 3.3.1 中国出口-哈萨克斯坦进口 | 第25-27页 | 3.3.2 哈萨克斯坦出口-中国进口 | 第27-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页 | 3.5 一带一路背景下有关中哈双边贸易问题提炼 | 第28-30页 | 4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0-40页 | 4.1 引力模型概述 | 第30-31页 | 4.1.1 基础贸易引力模型 | 第30-31页 | 4.1.2 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 | 第31页 | 4.2 多元回归模型构建 | 第31-33页 | 4.2.1 变量选取 | 第31-32页 | 4.2.2 样本及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4.3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7页 | 4.3.1 显著性分析 | 第33-34页 | 4.3.2 模型检验 | 第34-35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4.3.4 结论 | 第36-37页 | 4.4 中哈双边货物贸易潜力估算 | 第37-39页 | 4.4.1 潜力值计算过程 | 第37-38页 | 4.4.2 贸易潜力值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结构分析 | 第40-46页 | 5.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 | 第40-42页 | 5.1.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含义及计算方法 | 第40页 | 5.1.2 中哈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 第40-42页 | 5.2 贸易互补性指数(TCI)分析 | 第42-45页 | 5.2.1 贸易互补性指数指数含义及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5.2.2 中哈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 第44-4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6-51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46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46-51页 | 6.2.1 推动中哈双边贸易规模的对策建议 | 第46-49页 | (1) 中哈双方应加大在加工制造业方面的双边贸易往来 | 第47-48页 | (2) 中哈双方应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制定有效边贸政策 | 第48页 | (3) 哈方应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工业产业升级 | 第48-49页 | 6.2.2 改善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 第49-51页 | (1) 哈方应因地制宜,加快出口基地建设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