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创新点 | 第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2.1 功能性动作筛查可视化分析 | 第10-13页 |
2.2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介绍 | 第13-15页 |
2.2.1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概念 | 第13页 |
2.2.2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原理 | 第13-14页 |
2.2.3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2.3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应用现状 | 第15-21页 |
2.3.1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15-16页 |
2.3.2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 第16-17页 |
2.3.3 关于运动风险的预测研究 | 第17页 |
2.3.4 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纠正性训练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3.5 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其他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3.6 关于表面肌电对评价肢体运动功能的研究 | 第19-20页 |
2.3.7 关于龙舟项目损伤高发点及划桨技术动作研究 | 第20-21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21页 |
3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3-29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4.2.1 文献资料法 | 第23-24页 |
4.2.2 实验法 | 第24-27页 |
4.2.3 访谈法 | 第27-29页 |
4.2.4 数理统计法 | 第29页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51页 |
5.1 理论平台的构建 | 第29-33页 |
5.1.1 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理论平台构建 | 第29-31页 |
5.1.2 纠正性训练的理论平台构建 | 第31-33页 |
5.2 龙舟队员FMS得分的总体情况与对比分析 | 第33-39页 |
5.2.1 龙舟队员FMS评分的总体分析 | 第33-35页 |
5.2.2 龙舟队员男女生评分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5.2.3 龙舟队员不同训练年限的评分对比分析 | 第36页 |
5.2.4 龙舟队员不同桨位队员的评分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5.2.5 不同桨位运动员之间非对称动作评分的差异度分析 | 第37-38页 |
5.2.6 不同非对称性测评动作中不同桨位左右两侧的评分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5.3 龙舟队员损伤阈值的得出与分析 | 第39-44页 |
5.3.1 龙舟队员损伤状态的评判分析 | 第39-41页 |
5.3.2 ROC曲线截断点的得出与分析 | 第41-44页 |
5.4 高损伤风险队员纠正性训练的结果分析 | 第44-51页 |
5.4.1 高损伤风险队员纠正性训练方案的得出 | 第44-45页 |
5.4.2 高损伤风险队员FMS评分的变化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5.4.3 高损伤风险队员表面肌电数据的变化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1-52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建议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1 | 第54-56页 |
附录2 | 第56-60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