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利用物候相机获取物候信息 | 第12-13页 |
1.2.2 环境要素和物候期的关系 | 第13-17页 |
1.2.2.1 气温 | 第14-15页 |
1.2.2.2 土壤温水条件 | 第15页 |
1.2.2.3 融雪时间 | 第15-16页 |
1.2.2.4 海拔 | 第16页 |
1.2.2.5 微地形 | 第16页 |
1.2.2.6 土壤营养元素 | 第16-17页 |
1.2.3 苔原带物候变化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0-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2.1.1 地质地貌概况 | 第21页 |
2.1.2 气候概况 | 第21页 |
2.1.3 植被状况 | 第21页 |
2.1.4 土壤状况 | 第21-22页 |
2.2 数据获取 | 第22-24页 |
2.2.1 野外实验 | 第22-24页 |
2.2.1.1 尖被藜芦分布范围、样点设置及样方调查 | 第22-23页 |
2.2.1.2 叶片叶绿素测定 | 第23-24页 |
2.2.1.3 温度、水分数据的获取 | 第24页 |
2.2.2 室内实验 | 第24页 |
2.2.2.1 土壤营养元素和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2.2.2 叶片营养元素和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3 关键物候期提取技术与方法 | 第24-30页 |
2.3.1 感兴趣区ROI选取与绘制 | 第25-26页 |
2.3.2 植被指数计算 | 第26-27页 |
2.3.3 时间序列植被指数重构 | 第27页 |
2.3.4 植被生长曲线拟合方法 | 第27-29页 |
2.3.5 关键物候期的提取方法 | 第29页 |
2.3.6 验证方法 | 第29-30页 |
2.4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0页 |
2.5 养分回收率 | 第30页 |
2.6 数据处理软件 | 第30-31页 |
3 尖被藜芦生长状况随海拔的变化特征 | 第31-46页 |
3.1 尖被藜芦关键物候期提取过程及结果比较 | 第31-38页 |
3.1.1 植被指数计算及选择 | 第31-32页 |
3.1.2 噪声过滤效果及选择 | 第32页 |
3.1.3 植被生长曲线拟合方法 | 第32-34页 |
3.1.4 关键物候期的提取方法及比较 | 第34-38页 |
3.1.5 目视解译验证关键物候期 | 第38页 |
3.2 尖被藜芦生长状况随海拔变化特征 | 第38-44页 |
3.2.1 尖被藜芦关键物候期随海拔变化特征 | 第38-43页 |
3.2.2 尖被藜芦植株数量和植株高度随海拔变化特征 | 第43-44页 |
3.2.3 尖被藜芦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44页 |
3.3 小结 | 第44-46页 |
4 环境要素与尖被藜芦生长的关系 | 第46-57页 |
4.1 温水条件对尖被藜芦关键物候期的影响 | 第46-49页 |
4.1.1 单环境因子与尖被藜芦关键物候期的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4.1.2 环境因子与尖被藜芦关键物候期的综合分析 | 第48-49页 |
4.2 土壤、植物叶片养分的季节动态变化及养分回收效率 | 第49-55页 |
4.2.1 土壤营养元素随各海拔尖被藜芦关键物候期的动态变化 | 第49-52页 |
4.2.2 尖被藜芦叶片营养元素随物候期的动态变化 | 第52-54页 |
4.2.3 叶片养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页 |
4.2.4 叶片养分回收效率 | 第54-55页 |
4.3 小结 | 第55-57页 |
5 结论与不足 | 第57-60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存在的不足 | 第57-58页 |
5.3 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