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绪论 | 第15-23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学术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党内监督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探索实践 | 第23-33页 |
一、党内监督与党内监督制度内涵的厘定 | 第23-24页 |
(一) 党内监督的内涵 | 第23-24页 |
(二) 党内监督制度的内涵 | 第24页 |
二、党内监督制度运行的基本原则 | 第24-26页 |
(一) 自主性原则 | 第25页 |
(二) 平等性原则 | 第25页 |
(三) 公开性原则 | 第25页 |
(四) 独立性原则 | 第25-26页 |
(五) 群众性原则 | 第26页 |
三、党内监督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26-30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制度思想 | 第26-28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历史沿革中形成的党内监督制度思想 | 第28-30页 |
四、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党内监督制度探索与实践经验 | 第30-33页 |
(一) 苏共对党内监督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 第30-31页 |
(二) 越共对党内监督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改革历程及成效 | 第33-42页 |
一、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沿革的历史脉络 | 第33-35页 |
(一)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党内监督制度的初步探索 | 第33-34页 |
(二)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共党内监督制度的曲折发展 | 第34页 |
(三) 改革开放后中共党内监督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 第34-35页 |
二、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改革成效 | 第35-42页 |
(一) 党内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 第35-38页 |
(二) 纪检制度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 | 第38-39页 |
(三)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制度创新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原因探析 | 第42-50页 |
一、党内监督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破解的问题 | 第42-45页 |
(一) 党内法律法规的体系化程度尚存进步空间 | 第42-43页 |
(二) 党内监督体制的协调性不足 | 第43-44页 |
(三) 监督制度内生性动力不足 | 第44页 |
(四) 部分社会监督渠道“受阻” | 第44-45页 |
二、党内监督制度改革仍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45-50页 |
(一) 古代封建专制与近现代历史沿革下民主的双重缺失 | 第45-46页 |
(二) 运动式治理惯性的路径依赖 | 第46-47页 |
(三) 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 第47页 |
(四) 部分公民及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不强、政治素养不高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对策思考 | 第50-61页 |
一、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基础 | 第50-51页 |
二、进一步完善顶层党内监督制度设计 | 第51-53页 |
(一) 建立健全党政干部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 | 第51-52页 |
(二) 建立健全党内问责制度 | 第52-53页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 | 第53-55页 |
(一) 理顺党代会、党委会、党委常委的权力关系 | 第53-54页 |
(二) 赋予党代表以监督质询权 | 第54-55页 |
四、实现党内监督制度与党外监督制度的良性互动 | 第55-59页 |
(一) 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 | 第55-56页 |
(二) 规范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 | 第56-57页 |
(三) 利用互联网媒体创新党外监督方式 | 第57-59页 |
五、抵制不良的监督失范行为 | 第59-61页 |
(一) 防范无中生有、人云亦云 | 第59页 |
(二) 严禁上纲上线、无线扩大 | 第59-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