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3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3-15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三)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9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7-29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9-3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9-3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大国平衡外交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框架 | 第33-4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一) 小国的概念 | 第33-34页 |
(二) 大国平衡外交 | 第34页 |
二、威胁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分析思路 | 第34-38页 |
(一) 威胁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4-37页 |
(二) 威胁平衡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 | 第37-38页 |
三、大国平衡外交的分析框架 | 第38-41页 |
(一) 小国身份:小国外交的自我定位 | 第38-39页 |
(二) 权力格局:小国外交的外部环境 | 第39-40页 |
(三) 精英认知:小国决策者的威胁认知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冷战后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演变和基本特征 | 第41-55页 |
一、冷战后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历史演变 | 第41-52页 |
(一) 拉拢美日,消解冷战残留(1991-1997) | 第42-45页 |
(二) 借力中国,构建新的地区格局(1998-2010) | 第45-49页 |
(三) 攀附美日,稀释中国的影响力(2011-2016) | 第49-52页 |
二、冷战后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基本特征 | 第52-55页 |
(一) 平衡目的:利己性 | 第52-53页 |
(二) 平衡方式:以经促政 | 第53页 |
(三) 平衡结果:倾向性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冷战后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动因分析 | 第55-67页 |
一、小国身份: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自我定位 | 第55-59页 |
(一) 缓解小国的安全脆弱性是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主要目标 | 第55-57页 |
(二) 地缘政治的特殊优势是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重要筹码 | 第57-58页 |
(三) 良好的国家治理是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内在优势 | 第58-59页 |
二、权力格局: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外部环境 | 第59-62页 |
(一) 东盟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 | 第59-60页 |
(二) 斗而不破的地区大国关系 | 第60-62页 |
三、精英认知:新加坡决策者的威胁认知 | 第62-67页 |
(一) 新加坡决策者对美国威胁水平的认知 | 第62-64页 |
(二) 新加坡决策者对日本威胁水平的认知 | 第64-65页 |
(三) 新加坡决策者对中国威胁水平的认知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冷战后新加坡大国平衡外交的影响 | 第67-75页 |
一、大国平衡外交对新加坡的影响 | 第67-72页 |
(一) 维护了国家安全、提升了国际地位 | 第67-68页 |
(二) 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 第68-71页 |
(三) 加强了新加坡对美国的依赖 | 第71-72页 |
二、大国平衡外交对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 第72-75页 |
(一) 加速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程 | 第72-73页 |
(二) 促进了东亚地区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 第73页 |
(三) 推动了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建立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