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逆向物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4页 |
2.1 逆向物流 | 第16-18页 |
2.1.1 逆向物流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逆向物流的分类 | 第17-18页 |
2.2 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 | 第18-20页 |
2.2.1 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内涵 | 第18页 |
2.2.2 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3 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的特点 | 第19页 |
2.2.4 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管理的意义 | 第19-20页 |
2.3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 | 第20-23页 |
2.3.1 EPR制度的定义及特点 | 第20-21页 |
2.3.2 EPR制度的责任内容 | 第21-22页 |
2.3.3 EPR制度的实施对象及执行方式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调查及相关分析 | 第24-42页 |
3.1 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3.1.1 美国 | 第24页 |
3.1.2 德国 | 第24-25页 |
3.1.3 日本 | 第25页 |
3.1.4 我国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2 对我国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的调查 | 第26-40页 |
3.2.1 调查目的 | 第26页 |
3.2.2 调查基本情况 | 第26页 |
3.2.3 调查结果统计 | 第26-36页 |
3.2.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3.3 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在我国实施的困境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EPR的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回收模式选择 | 第42-55页 |
4.1 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运作流程分析 | 第42-43页 |
4.2 EPR约束下逆向物流回收模式分析 | 第43-50页 |
4.2.1 生产商负责回收模式分析 | 第43-45页 |
4.2.2 生产商联合体回收模式分析 | 第45-47页 |
4.2.3 第三方回收模式分析 | 第47-50页 |
4.3 三种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网络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4.4 EPR制度下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回收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第51-54页 |
4.4.1 政府因素 | 第51页 |
4.4.2 战略因素 | 第51页 |
4.4.3 管理因素 | 第51-52页 |
4.4.4 技术因素 | 第52-53页 |
4.4.5 未来发展因素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对我国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发展的建议 | 第55-60页 |
5.1 政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55-57页 |
5.1.1 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 第55-56页 |
5.1.2 规范和鼓励实际运作 | 第56页 |
5.1.3 加强政府的宣传和管理 | 第56-57页 |
5.2 企业基于EPR制度实施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 | 第57-58页 |
5.2.1 树立社会责任感 | 第57页 |
5.2.2 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 | 第57页 |
5.2.3 增强企业间的合作 | 第57-58页 |
5.2.4 优化基于EPR的有效管理 | 第58页 |
5.3 消费者积极参与 | 第58-59页 |
5.3.1 树立环保意识 | 第58-59页 |
5.3.2 积极配合政府和企业 | 第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A 关于消费者对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调查问卷 | 第63-66页 |
附录B 关于经销商对废旧废弃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调查问卷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