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缘起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政治参与 | 第15-16页 |
2.妇女政治参与 | 第1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2.交叉学科研究法 | 第16-17页 |
3.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妇女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第18-20页 |
1.妇女参与政治活动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8页 |
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 第18-19页 |
3.妇女解放的实现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进程 | 第19页 |
4.妇女解放的阻碍源于私有制 | 第19-20页 |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妇女政治参与的思想 | 第20-22页 |
1.中国妇女必须参与政治生活 | 第20页 |
2.高度重视妇女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 第20-21页 |
3.建立和加强对妇女组织的领导 | 第21-22页 |
二、建国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的时代背景 | 第22-26页 |
(一)新中国的建立为妇女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 第22-23页 |
(二)土地改革的开展为妇女政治参与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 第23-24页 |
(三)新法令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妇女政治参与提供了法律依据与保障 | 第24-25页 |
(四)新中国成立后家庭角色的转变为妇女政治参与提供了社会条件 | 第25-26页 |
三、建国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的基本概况 | 第26-35页 |
(一)1949-1952 年《人民日报》所报道的妇女政治参与的总体状况 | 第26-32页 |
1.妇女政治参与的样本主题分析 | 第26-28页 |
2.妇女政治参与的样本角色分析 | 第28-30页 |
3.妇女政治参与的样本职务分析 | 第30-31页 |
4.妇女政治参与的样本组织分析 | 第31-32页 |
(二)1949-1952 年《人民日报》所报道的妇女政治参与的具体实践 | 第32-35页 |
1.响应政治号召是妇女政治参与最广泛的形式 | 第32-33页 |
2.参加民主选举是妇女政治参与最基本的方法 | 第33-34页 |
3.步入领导岗位是妇女政治参与最有效的渠道 | 第34-35页 |
四、建国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的特点及成果 | 第35-40页 |
(一)建国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的特点 | 第35-37页 |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妇女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 | 第35-36页 |
2.受苏联妇女政治参与影响较大 | 第36页 |
3.大多为动员性参与 | 第36-37页 |
(二)建国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的成果 | 第37-40页 |
1.促进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第37-38页 |
2.加深了妇女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 第38页 |
3.提高了广大妇女的自身内在素质 | 第38-39页 |
4.推动了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 | 第39-40页 |
五、建国初期妇女政治参与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一)建国初期妇女政治参与不足的表现 | 第40-42页 |
1.妇女政治参与意识薄弱 | 第40页 |
2.妇女政治参与职务性别化问题突出 | 第40-41页 |
3.妇女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矛盾显性化 | 第41-42页 |
(二)建国初期妇女政治参与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1.妇女干部选拔方式不完善的局限 | 第42页 |
2.传统文化中落后观念的影响 | 第42-43页 |
3.妇女自身特殊情况的制约 | 第43-44页 |
六、建国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的经验及启示 | 第44-50页 |
(一)建国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的经验 | 第44-46页 |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妇女政治参与的首要前提 | 第44-45页 |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促进妇女政治参与的内在推力 | 第45页 |
3.重视培养妇女干部是促进妇女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 第45-46页 |
4.优化完善制度法规是促进妇女政治参与的基本保障 | 第46页 |
(二)启示 | 第46-50页 |
1.必须注重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 | 第47页 |
2.必须提高广大妇女自身的主体意识 | 第47-48页 |
3.必须重视选拔培养高层次妇女干部 | 第48-49页 |
4.必须完善与妇女政治参与相关的政策法律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注释 | 第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