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
页 |
Summary | 第4-12
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6
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
页 |
· 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第13-14
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
页 |
· 基本方法 | 第13-14
页 |
· 论文基本结构 | 第14-15
页 |
·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
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6-30
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24
页 |
·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 | 第16-17
页 |
· 拉尼斯—费景翰的劳动力流动模式 | 第17-18
页 |
· 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式 | 第18-21
页 |
· 哈里斯-托达罗(HT)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 第21
页 |
· 斯塔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1-22
页 |
· 唐纳德·伯格的推拉理论 | 第22
页 |
· 乔根森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2-23
页 |
· 舒尔茨的理论 | 第23-24
页 |
· 钱纳里模型 | 第24
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4-30
页 |
·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及模式的研究 | 第25-26
页 |
· 关于制度供给方面的研究 | 第26
页 |
· 关于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 | 第26-27
页 |
· 关于国内几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模式研究 | 第27-28
页 |
· 关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 第28
页 |
· 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 第28-30
页 |
第三章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 | 第30-39
页 |
·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富余量的测算 | 第30-33
页 |
· 劳均负担耕地面积测算法 | 第30-31
页 |
· 社会平均生产力测算法 | 第31-32
页 |
· 工日计算法 | 第32-33
页 |
·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 | 第33
页 |
·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分析 | 第33-35
页 |
· 农村劳动力资源 | 第33-34
页 |
·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 第34
页 |
·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 | 第34-35
页 |
·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状况与特征 | 第35-39
页 |
· 转移的劳动力以男性为主 | 第35-36
页 |
· 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 | 第36
页 |
· 转移地区由本地及周边向省外拓展 | 第36-37
页 |
· 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 第37
页 |
· 转移形式以自发转移为主 | 第37-39
页 |
第四章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预测 | 第39-47
页 |
· 常规预测法 | 第39-41
页 |
· 灰色预测法 | 第41-45
页 |
· 基本原理及方法 | 第41-42
页 |
· 灰色简单模型 | 第42-43
页 |
· 实例分析 | 第43-45
页 |
· 结论 | 第45-47
页 |
第五章 影响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 第47-65
页 |
· 影响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因素分析 | 第47-53
页 |
· 经济因素 | 第47-48
页 |
· 制度因素 | 第48-50
页 |
· 素质障碍 | 第50-51
页 |
· 空间障碍 | 第51-52
页 |
· 思想障碍 | 第52-53
页 |
· 影响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因素分析 | 第53-58
页 |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差异 | 第53-56
页 |
· 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因素 | 第56-57
页 |
· 主要结论 | 第57-58
页 |
· 影响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体因素分析 | 第58-60
页 |
· 劳动者的性别与转移的关系 | 第58-59
页 |
· 劳动力的教育程度与转移之间的关系 | 第59-60
页 |
· 主要结论 | 第60
页 |
· 影响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60-65
页 |
· 分析指标的确定 | 第60-61
页 |
· 数据分析 | 第61-63
页 |
· 主要结论 | 第63-65
页 |
第六章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选择 | 第65-73
页 |
· 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继续发挥农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 第65-67
页 |
·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空间.. | 第65
页 |
·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吸纳就业能力 | 第65-66
页 |
·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从农业内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突破口.. | 第66-67
页 |
· 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强农村内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 第67-69
页 |
· 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提高其就业容量 | 第67-68
页 |
·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强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实现产业转移 | 第68
页 |
· 高度重视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68-69
页 |
· 积极而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建设,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 第69-70
页 |
· 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各具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 | 第69
页 |
· 建立健全城镇化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搞好试点示范 | 第69-70
页 |
· 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育城镇的主导产业 | 第70
页 |
· 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尤其是向中心城镇和中心镇集聚 | 第70
页 |
· 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 | 第70-73
页 |
·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劳务输出法规政策 | 第71
页 |
· 加强省际劳务协作工作,积极开辟国内劳务输出市场 | 第71
页 |
· 规范和扩大省内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和驻外劳务管理机构 | 第71
页 |
· 积极开拓劳动力转移的国际市场 | 第71-73
页 |
第七章 加快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73-87
页 |
· 创新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第73-77
页 |
· 渐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消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制度障碍 | 第73-74
页 |
· 完善并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 | 第74-75
页 |
· 建立健全高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力转移解决后顾之忧 | 第75-76
页 |
· 加强城市用工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 第76-77
页 |
· 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的择业竞争能力 | 第77-80
页 |
· 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 第77-78
页 |
·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劳务品牌 | 第78-80
页 |
· 政府提高认识,农民转变观念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基础 | 第80
页 |
· 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第80-82
页 |
· 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信息服务体系 | 第80-81
页 |
· 强化法律服务,监管和保护劳动者权益 | 第81-82
页 |
· 促进科技进步 | 第82-83
页 |
· 以科技进步促进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82
页 |
· 合理选择农业技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82-83
页 |
·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辟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 第83
页 |
· 弱化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负面效应,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 第83-87
页 |
·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各类新组织,就地吸纳农村能人 | 第84
页 |
· 挖掘农村能人,培养高素质的农村经纪人 | 第84-85
页 |
· 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励机制 | 第85
页 |
· 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工作机制“引凤还巢” | 第85-87
页 |
致谢 | 第87-88
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8-91
页 |
作者简介 | 第91-92
页 |
导师简介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