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1 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引种 | 第12页 |
· 选择育种 | 第12页 |
· 杂交育种 | 第12-13页 |
· 诱变育种 | 第13页 |
· 杂种优势利用 | 第13-14页 |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4页 |
· 细胞工程育种 | 第14-15页 |
2 植物倍性育种 | 第15-24页 |
· 单倍体育种 | 第15-16页 |
· 孤雌生殖法诱导单倍体 | 第15页 |
· 花药培养法诱导单倍体 | 第15-16页 |
· 花粉培养法诱导单倍体 | 第16页 |
· 多倍体育种 | 第16-24页 |
· 多倍体育种的意义 | 第16-17页 |
· 多倍体育种的途径 | 第17-23页 |
·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第23-24页 |
3 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 多倍体在中药材生产上的优势 | 第24-25页 |
· 生物产量提高 | 第24页 |
· 抗逆性增强 | 第24-25页 |
· 药用活性成分变化 | 第25页 |
· 药用植物人工诱导多倍体的趋势 | 第25-26页 |
· 多倍体诱导成为药用植物育种的主要途径 | 第25-26页 |
· 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的诱导方式 | 第26页 |
4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中控制褐变的研究 | 第26-28页 |
· 褐变的原因 | 第26-27页 |
· 基因型 | 第26页 |
· 外植体的种类、大小和生理状态 | 第26-27页 |
· 培养条件及培养基的成分 | 第27页 |
· 防止褐变的措施 | 第27-28页 |
· 选择适宜的外植体和培养条件 | 第27页 |
· 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 | 第27-28页 |
· 培养基中加入吸附剂 | 第28页 |
5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中次生代谢物生产 | 第28-29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甘草染色体加倍的技术体系研究 | 第31-5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1-34页 |
· 秋水仙素浸种的染色体加倍法 | 第31页 |
· 秋水仙素浸泡干种子 | 第31页 |
· 秋水仙素浸泡萌动种子 | 第31页 |
· 组织培养加倍法 | 第31-33页 |
· 无菌实生苗的获得 | 第31-32页 |
· 愈伤组织诱导及细胞倍性检查 | 第32页 |
· 再生苗分化 | 第32页 |
· 愈伤组织褐变的抑制 | 第32-33页 |
· 秋水仙素结合组织培养加倍法 | 第33-34页 |
· 倍性鉴定 | 第34页 |
· 溶液配制 | 第34页 |
· 染色体数目观察 | 第34页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53页 |
· 秋水仙素处理甘草种子的染色体加倍方法研究 | 第34-37页 |
· 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不同处理时间对甘草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35页 |
· 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不同处理时间对甘草种子染色体加倍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秋水仙素处理干种子及萌动种子的染色体加倍频率的比较 | 第36页 |
· 染色体倍性的嵌合表现 | 第36-37页 |
· 甘草组织培养染色体加倍方法的研究 | 第37-48页 |
· 甘草愈伤组织培养 | 第37-43页 |
· 甘草愈伤组织的再分化体系建立 | 第43-44页 |
· 甘草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体细胞的染色体倍性变化 | 第44-47页 |
· 甘草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倍性变化 | 第47-48页 |
· 秋水仙素结合组织培养的染色体加倍方法研究 | 第48-49页 |
· 秋水仙素浓度对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的影响 | 第48页 |
· 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对愈伤组织染色体加倍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秋水仙素作用下不同外植体染色体加倍效果的比较 | 第49页 |
· 讨论 | 第49-53页 |
第三章 染色体加倍过程中甘草愈伤组织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第53-60页 |
1 试验仪器和药品 | 第5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 培养方法 | 第53页 |
· 甘草酸与甘草黄酮的联合提取 | 第53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3-54页 |
· 甘草酸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3页 |
· 柚皮苷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3-54页 |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54页 |
· 甘草黄酮含量测定 | 第54页 |
· 甘草酸含量测定 | 第54页 |
· 重现性试验 | 第54页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 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 第54-55页 |
· 重现性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 样品中甘草酸和甘草黄酮的含量 | 第56-59页 |
·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中甘草酸和甘草黄酮含量的比较 | 第56-57页 |
· 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中甘草酸和甘草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4 讨论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附图 | 第61-62页 |
附图说明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