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环境扩散 | 第11-15页 |
1.2.1 ARGs扩散的环境危害 | 第11页 |
1.2.2 水环境中ARGs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2.3 ARG环境扩散的方式 | 第12-14页 |
1.2.4 影响ARGs传播的因素 | 第14-15页 |
1.3 纳米材料对ARGs扩散的影响 | 第15-24页 |
1.3.1 纳米材料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2 典型纳米材料TiO_2的理化特性 | 第16-17页 |
1.3.3 纳米材料的环境毒理效应 | 第17页 |
1.3.4 纳米材料对ARGs环境扩散的影响 | 第17-22页 |
1.3.5 纳米材料调控ARGs环境扩散的机制 | 第22-24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纳米TiO2对噬菌体介导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转导的影响和机理 | 第27-51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2.2.2 菌种、培养基及相关溶液 | 第28-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2.3.1 噬菌体gM13 的构建 | 第29-30页 |
2.3.2 纳米TiO_2的表征 | 第30-31页 |
2.3.3 纳米TiO_2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4 纳米TiO_2对涂板计数的影响 | 第32页 |
2.3.5 TEM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32页 |
2.3.6 噬菌体在细菌表面吸附量的评估 | 第32-33页 |
2.3.7 纳米TiO_2及细菌的亲水性分析 | 第33页 |
2.3.8 细胞外膜通透性检测 | 第33-34页 |
2.3.9 细菌抗氧化系统的分析 | 第34-35页 |
2.3.10 总RNA的提取和c DNA的合成 | 第35-36页 |
2.3.11 菌毛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36-38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9页 |
2.4.1 噬菌体的制备与检测 | 第38页 |
2.4.2 纳米TiO_2的物理特性 | 第38-39页 |
2.4.3 纳米TiO_2介导噬菌体侵染的参数优化 | 第39-41页 |
2.4.4 纳米TiO_2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5 纳米TiO_2促进细菌与噬菌体的吸附 | 第42-45页 |
2.4.6 纳米TiO_2增强细胞外膜通透性 | 第45-46页 |
2.4.7 纳米TiO_2诱导氧化应激系统的激活 | 第46-47页 |
2.4.8 纳米TiO_2影响菌毛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7-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纳米TiO2光激发促进噬菌体转导及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研究 | 第51-64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2页 |
3.2.2 菌种、培养基及相关溶液 | 第52-5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3.3.1 纳米TiO_2光催化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影响 | 第53页 |
3.3.2 不同UV强度光催化对噬菌体侵染效率的影响 | 第53页 |
3.3.3 ROS清除剂验证ROS对侵染效率的影响 | 第53页 |
3.3.4 纳米材料光生ROS产生量 | 第53-54页 |
3.3.5 DCFH-DA检测胞内·OH产生量 | 第54页 |
3.3.6 抗氧化酶酶活 | 第54页 |
3.3.7 细胞外膜通透性检测 | 第54-55页 |
3.3.8 细菌总RNA的提取反转录 | 第55页 |
3.3.9 菌毛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5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3.4.1 纳米TiO_2光激发促进噬菌体侵染细菌 | 第55-56页 |
3.4.2 不同强度UV光催化对噬菌体侵染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3 胞外ROS对转导促进效率的影响 | 第57-59页 |
3.4.4 纳米TiO_2光激发对氧化应激系统的影响 | 第59-61页 |
3.4.5 纳米TiO_2光激发增强细胞外膜通透性 | 第61-62页 |
3.4.6 纳米TiO_2光催化促进菌毛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4.1 结论 | 第64-65页 |
4.2 展望 | 第6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第79-81页 |
附录 A 仪器设备 | 第81-83页 |
附录 B 试剂药品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