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化阻燃剂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7页 | 1 POPs的主要特征及基本现状 | 第10-17页 | · POPs的定义及性质 | 第10-12页 | · POPs的分类及来源 | 第12-14页 | · POPs的影响及致毒机制 | 第14-17页 | 2 溴化阻燃剂(BFRs)的基本特征及对生物体毒性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BFRs的用途、种类及来源 | 第18-20页 | · BFRs在环境中的含量 | 第20-21页 | · 几种典型BFRs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 | 第21-24页 | 3 鱼类模型在POPs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对斑马鱼成鱼的毒性效应研究 | 第27-39页 | 1 引言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 实验动物暴露 | 第28页 | · 组织病理学切片 | 第28页 | · 激素检测 | 第28-29页 | · SOD、MDA、CHE酶学检测 | 第29页 | · 实时定量PCR | 第29-30页 | ·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3. 结果 | 第30-36页 | · 死亡率、肥满度指数变化 | 第30页 | · 病理切片 | 第30-34页 | · 性激素及甲状腺激素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 SOD、MDA、CHE酶学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 CYP1A和VTG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6页 | 4 讨论 | 第36-39页 | 第三章 TBC和17β-雌二醇(E2)复合暴露对雄性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 第39-48页 | 1 引言 | 第39-40页 | 2 材料方法 | 第40-41页 | ·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 实验动物暴露 | 第40页 | · 组织病理学切片 | 第40页 | · SOD、MDA酶学检测 | 第40-41页 | · 荧光定量PCR | 第41页 |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3 结果 | 第41-46页 | · 体长、体重及肥满度变化 | 第41-42页 | · 病理切片 | 第42-44页 | · 斑马鱼体内SOD、MDA的变化 | 第44-45页 | · VTG基因表达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TBC对雌性斑马鱼产卵能力及F_1子代的影响 | 第48-56页 | 1 引言 | 第48-49页 | 2. 材料方法 | 第49-50页 | ·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 实验动物暴露 | 第49页 | · 雌鱼恢复产卵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 组织病理学切片 | 第50页 | · SOD、MDA酶学检测 | 第50页 | · 统计分析 | 第5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0-54页 | · F0雌鱼产卵量及F1子代受精率 | 第50-51页 | · F_1子代孵化率 | 第51-52页 | · F_1子代鱼鳔畸形及面积 | 第52页 | · 卵巢病理切片 | 第52-53页 | · 脑组织中SOD,MDA结果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