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ATRP 概述及其发展历程 | 第11-21页 |
· ATRP 原理概述 | 第11-13页 |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 常规ATRP | 第13-17页 |
· 引发剂 | 第13-14页 |
· 聚合单体 | 第14-15页 |
· ATRP 催化体系 | 第15-17页 |
· 反向ATRP | 第17-18页 |
· 正向与与反向引发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R& NI ATRP) | 第18-19页 |
· 电子转移生成催化剂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GET ATRP) | 第19-21页 |
· 偏氟乙烯的改性方法 | 第21-27页 |
· 等离子体法 | 第22页 |
· 臭氧处理热引发法 | 第22-23页 |
· 辐射法 | 第23-24页 |
· 光引发法 | 第24-25页 |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第25-27页 |
· 手性拆分膜的研究现状 | 第27-33页 |
· 手性拆分概述 | 第27页 |
· 手性拆分膜的拆分机理概述 | 第27-28页 |
· 扩散选择型手性拆分固膜的研究 | 第28-30页 |
· 带手性侧链或主链的扩散选择型 | 第28-30页 |
· 具有修饰皮层的选择拆分膜 | 第30页 |
· 选择吸附型手性拆分固膜 | 第30-33页 |
· 固定手性选择剂的吸附选择拆分膜 | 第31页 |
· 分子印迹吸附选择型拆分膜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论文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5-40页 |
· 原料及试剂 | 第35-36页 |
· 实验内容 | 第36-39页 |
· 聚偏氟乙烯接枝PMMA(PVDF-g-PMMA) | 第36-37页 |
· 聚偏氟乙烯接枝PPEGMA(PVDF-g-PPEGMA) | 第37页 |
· PVDF-g-PPEGMA 平板膜的制备 | 第37页 |
· PVDF-g-PPEGMA 平板膜抗污染实验 | 第37-38页 |
· 聚偏氟乙烯薄膜表面接枝PGMA(PVDF-g-PGMA) | 第38页 |
· 制备手性苯乙胺修饰的PVDF-g-PGMA 膜 | 第38-39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氧气存在下铁盐催化AGET ATRP 改性聚偏氟乙烯 | 第40-54页 |
· 引言 | 第40-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 氧气存在下铁盐催化AGET ATRP 改性聚偏氟乙烯 | 第41-42页 |
· 聚偏氟乙烯接枝共聚物的核磁表征 | 第42-43页 |
· 氧气存在下铁盐催化PVDF 的AGET ATRP 接枝动力学研究 | 第43-46页 |
· PVDF-g-PPEGMA 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47页 |
· PVDF-g-PPEGMA 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47-49页 |
· PVDF-g-PPEGMA 平板膜的表面元素分析 | 第49页 |
· PVDF-g-PPEGMA 平板膜的表面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 PVDF-g-PPEGMA 平板膜的表面接触角分析 | 第50-52页 |
· PVDF-g-PPEGMA 平板膜的表面抗污染性分析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表面引发ATRP 法制备具有手性皮层的聚偏氟乙烯膜 | 第54-62页 |
· 引言 | 第54-5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 制备PGMA 改性聚偏氟乙烯膜 | 第55-56页 |
· PVDF-g-PGMA 膜后修饰苯乙胺 | 第56-57页 |
· 改性聚偏氟乙烯膜的红外分析 | 第57-58页 |
· 改性聚偏氟乙烯膜的热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 改性聚偏氟乙烯膜的表面元素分析 | 第59-60页 |
· 改性聚偏氟乙烯膜的表面结构分析 | 第60页 |
· 聚偏氟乙烯膜纯水通透性分析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2-65页 |
·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3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81页 |
在读期间成果目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