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微生物杀虫剂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 微生物杀虫剂及其优点 | 第12页 |
2 微生物杀虫剂的种类及应用 | 第12-15页 |
· 细菌杀虫剂 | 第12-13页 |
· 真菌类杀虫剂 | 第13-14页 |
· 白僵菌 | 第13-14页 |
· 绿僵菌 | 第14页 |
· 拟青霉 | 第14页 |
· 病毒杀虫剂 | 第14-15页 |
· 包涵体病毒 | 第14-15页 |
· 非包涵体病毒 | 第15页 |
3 微生物杀虫剂杀虫机理 | 第15-16页 |
· 细菌杀虫剂的杀虫机理 | 第15页 |
· 真菌杀虫剂的杀虫机理 | 第15-16页 |
· 病毒杀虫剂的杀虫机理 | 第16页 |
4 微生物杀虫剂的前景展望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绿僵菌的研究进展 | 第18-33页 |
1 绿僵菌分类研究概况 | 第18-23页 |
· 绿僵菌属的系统分类地位概述 | 第18页 |
· 形态学特征的分类 | 第18-19页 |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类上的应用 | 第19-23页 |
· 酶学及血清学技术 | 第19-20页 |
· RAPD和RFLP技术 | 第20-22页 |
· rDNA序列测定技术在绿僵菌分类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2 绿僵菌的毒力测定(生物测定) | 第23-24页 |
3 绿僵菌的侵染机制和致病机理研究概况 | 第24-27页 |
· 附着侵入阶段 | 第24-26页 |
· 附着 | 第24-25页 |
· 孢子萌发 | 第25页 |
· 附着胞的形成和穿透 | 第25-26页 |
· 酶的产生 | 第26页 |
· 发育致死阶段 | 第26-27页 |
4 绿僵菌的生产 | 第27-29页 |
· 固态发酵 | 第27-28页 |
· 液体发酵 | 第28页 |
· 液固双相法生产绿僵菌 | 第28-29页 |
5 绿僵菌剂型的开发研究 | 第29-31页 |
· 主要剂型 | 第29-31页 |
· 粉剂 | 第29页 |
· 干菌丝 | 第29-30页 |
· 油剂 | 第30页 |
· 无纺布菌条 | 第30-31页 |
· 绿僵菌产品应用成功范例 | 第31页 |
6 绿僵菌研究展望 | 第31-32页 |
· 绿僵菌系统分类学研究展望 | 第31页 |
· 绿僵菌致病机理研究展望 | 第31-32页 |
· 绿僵菌高毒力菌株选育研究展望 | 第32页 |
· 绿僵菌生防应用研究展望 | 第32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绿僵菌菌株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测定 | 第33-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菌株的来源和分离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页 |
· PDA培养基 | 第33页 |
· PPDA培养基 | 第33页 |
· 各菌株营养生长测定 | 第33-34页 |
· 各菌株产孢时间观察 | 第34页 |
· 各菌株产孢量比较 | 第34页 |
· 菌株孢子耐热性测定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 各菌株营养生长情况 | 第34页 |
· 各菌株产孢起始情况 | 第34-36页 |
· 各菌株产孢量情况 | 第36-37页 |
· 不同温度处理后分生孢子萌发力 | 第37-38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38-42页 |
第四章 绿僵菌对几种害虫的毒力测定 | 第42-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材料 | 第42-43页 |
· 菌株 | 第42页 |
· 几种害虫 | 第42-43页 |
· 方法 | 第43页 |
· Ma_(42)、Ma_(788)、Ma_(789)三菌株室内对松褐天牛成虫的毒力测定 | 第43页 |
· Ma_1、Ma_(42)、Ma_(788)、Ma_(789)四菌株室内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 第43页 |
· Ma_(42)、Ma_(788)、Ma_(789)三菌株室内对影等鳃金龟幼虫的毒力测定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 Ma_(42)、Ma_(788)、Ma_(789)三菌株对松褐天牛成虫的毒力 | 第43-45页 |
· Ma_1、Ma_(42)、Ma_(788)、Ma_(789)四菌株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毒力 | 第45-47页 |
· Ma_(42)、Ma_(788)、Ma_(789)三菌株对影等鳃金龟幼虫的毒力 | 第47-4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2页 |
第五章 高毒力菌株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52-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 材料 | 第52-53页 |
· 菌株 | 第52页 |
· 液体培养 | 第52-53页 |
· 方法 | 第53页 |
· 液体振荡培养菌丝体生长量测定 | 第53页 |
· 液体振荡培养产生孢子研究 | 第53页 |
· 固体平板培养筛选碳源研究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3页 |
· 氮源筛选 | 第53-54页 |
· 碳源筛选 | 第54-55页 |
· Ma_(789)菌丝生长正交试验 | 第55-58页 |
· Ma_(789)产孢正交试验 | 第58-61页 |
· 固体平板培养Ma_(789)筛选碳源 | 第61-63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管氏肿腿蜂带菌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研究 | 第65-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 材料 | 第65页 |
· 管氏肿腿蜂 | 第65页 |
· 菌株 | 第65页 |
· 松褐天牛幼虫 | 第65页 |
· 方法 | 第65-66页 |
· 供试菌株对松褐天牛幼虫毒力测定 | 第65-66页 |
· 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寄生死亡率测定 | 第66页 |
· 管氏肿腿蜂带菌量的测定 | 第66页 |
· 管氏肿腿蜂带菌对松褐天牛幼虫寄生死亡率室内测定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 供试菌株对松褐天牛幼虫毒力 | 第66-68页 |
· 管氏肿腿蜂对松褐天牛幼虫寄生死亡率 | 第68-70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70-72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1 全文小结 | 第72-73页 |
· 绿僵菌菌株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测定 | 第72页 |
· 绿僵菌对几种靶虫的致病力 | 第72页 |
· 高毒力菌株的培养条件 | 第72-73页 |
· 几株供试菌株及其被管氏肿腿蜂携带室内防治松褐天牛幼虫 | 第73页 |
2 展望 | 第73-75页 |
· 构建绿僵菌系统进化树 | 第73页 |
· 深入研究绿僵菌致病机理 | 第73-74页 |
· 筛选高毒力绿僵菌菌株 | 第74页 |
· 加强绿僵菌生防应用研究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详细摘要 | 第81-8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