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英文摘要 | 第6-7
页 |
前言 | 第7-10
页 |
第一章 双刃剑--对当代青少年的冲击 | 第10-18
页 |
一. 积极影响 | 第10-12
页 |
1 提高了青少年的自由主体地位 | 第10-11
页 |
2 带来了青少年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 | 第11
页 |
3 丰富了青少年许多新的价值观念 | 第11-12
页 |
二. 消极影响 | 第12-18
页 |
1 信息多元化易引发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弱化道德意识 | 第12-13
页 |
2 网络的虚拟性.易诱发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疏远 | 第13-14
页 |
3 网络的隐秘性.常导致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突现 | 第14-15
页 |
4 网络成瘾:不少青少年网民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 第15-16
页 |
5 网络交友:青少年网民个人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第16-18
页 |
第二章 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时代道德教育新视野 | 第18-37
页 |
一. 何谓网络道德教育 | 第18-21
页 |
二. 传统道德教育:直面网络道德教育的挑战 | 第21-26
页 |
1 德育时空的拓展.道德教育面临环境的不可控性因素增加 | 第21-22
页 |
2 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与网络道德相关理论的滞后.道德教育面临“知'的困惑 | 第22-23
页 |
3 传统社会曾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及权威在信息技术冲击下面临落伍的尴尬 | 第23-25
页 |
4 传统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封闭式'垄断德育模式遭遇危机 | 第25-26
页 |
三.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26-37
页 |
1 网络学习观念的正确树立 | 第26-28
页 |
2 网络交往方式的健康引导 | 第28-30
页 |
3 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的建立 | 第30-31
页 |
4 网络道德和法制意识的提升 | 第31-33
页 |
5 网络心理健康的调适与维护 | 第33-37
页 |
第三章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对策思考 | 第37-50
页 |
一. 加快网络伦理相关理论研究.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持续性 | 第37-39
页 |
1 加强网络伦理理论前瞻研究.解决道德教育“知'的困惑 | 第37-38
页 |
2 完善规范操作.解决网络道德行为“行'的犹豫 | 第38
页 |
3 开展网络传播及其受众对象特点及规律的研究.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 第38-39
页 |
二. 更新观念.改革传统道德教育模式 | 第39-42
页 |
1 德育观念角色更新 | 第39-40
页 |
2 网络道德和法制课程的开设 | 第40-41
页 |
3 开发网络.实施道德教育网络化 | 第41-42
页 |
三. 政府领头加强对网络运作的管理和监督 | 第42-46
页 |
1 加快网络技术研制和开发.做好信息把关 | 第42-44
页 |
2 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网络立法 | 第44-45
页 |
3 加强引导.协调有关部门发挥对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社会监管职能 | 第45-46
页 |
4 挖掘传统文化宝贵资源.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 第46
页 |
四. 网络时代教育及管理相关队伍的建设 | 第46-50
页 |
1 加强对教师的网络培训.建立网络时代高素质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 第46-47
页 |
2 鼓励家长参与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强化家庭教育的引导功能 | 第47-49
页 |
3 网站经营及管理人员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 第49-50
页 |
4 大众传媒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第50
页 |
结语: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 | 第50-52
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
页 |
后记 | 第5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