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研究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7
页 | Abstract | 第7-9
页 | 导言 | 第9-14
页 | 1、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般分析 | 第9-10
页 | 2、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综述 | 第10-11
页 | 3、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问题的提出 | 第11-13
页 | 4、本课题研究目标 | 第13-14
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必要性分析 | 第14-21
页 | 一 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 | 第14-16
页 | 1、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短缺 | 第14
页 | 2、大学生需要了解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政策 | 第14
页 | 3、大学生需要确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 第14-15
页 | 4、大学生需要掌握应有的择业技巧 | 第15
页 | 5、自主择业背景下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通过就业指导加以解决 | 第15-16
页 | 二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的缺失 | 第16-18
页 | 1、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滞后 | 第16
页 | 2、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 | 第16-17
页 | 3、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单一 | 第17
页 | 4、大学生就业指导技术手段落后 | 第17
页 | 5、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第17-18
页 | 三 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 第18-21
页 | 1、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化有利于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 第18-19
页 | 2、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化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 第19
页 | 3、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化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 第19-20
页 | 4、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化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20-21
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的科学化 | 第21-32
页 | 一 形势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 | 第21-22
页 | 1、吃透就业政策 | 第21
页 | 2、准确把握就业形势 | 第21-22
页 | 3、重视相关法律法规 | 第22
页 | 二 就业信息层面 | 第22-24
页 | 1、全面搜集就业信息 | 第22-23
页 | 2、科学分析、筛选、加工就业信息 | 第23
页 | 3、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就业信息 | 第23-24
页 | 三 思想教育层面 | 第24-26
页 | 1、理想信念教育 | 第24-25
页 | 2、职业道德教育 | 第25
页 | 3、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 | 第25-26
页 | 4、职业适应教育 | 第26
页 | 四 心理层面 | 第26-27
页 | 1、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直面竞争环境 | 第26
页 | 2、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为科学择业提供心理依据 | 第26-27
页 | 3、有效调适择业心理问题 | 第27
页 | 五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 第27-28
页 | 1、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教育 | 第28
页 | 2、职业生涯设计辅导 | 第28
页 | 六 择业技巧的指导 | 第28-29
页 | 1、自荐材料制作技巧指导 | 第29
页 | 2、应试技巧指导 | 第29
页 | 七 特殊群体特别需要科学指导 | 第29-32
页 | 1、关注女生就业指导 | 第29-30
页 | 2、重视贫困生就业指导 | 第30
页 | 3、冷门专业学生特别需要就业指导 | 第30-32
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 | 第32-38
页 | 一 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法的科学化 | 第32-36
页 | 1、心理科学方法在就业指导中的有效运用 | 第32-33
页 | (1) 科学运用心理测试法 | 第32
页 | (2) 借鉴运用心理咨询法 | 第32-33
页 | (3) 有效利用素质拓展活动 | 第33
页 | 2、其他方法在就业指导中的有效运用 | 第33-36
页 | (1) 教育、指导、服务、管理有效结合 | 第33-34
页 | (2) 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有效结合 | 第34
页 | (3) 日常教育与毕业教育并重 | 第34-35
页 | (4) 活动教育与实践锻炼并重 | 第35
页 | (5) 学校指导与社会指导相互补充 | 第35-36
页 | (6) 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互补充 | 第36
页 | 二 教育手段的科学化 | 第36-38
页 | 1、多媒体技术的有效使用 | 第36
页 | 2、网络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 | 第36-38
页 | 第四章 建立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 | 第38-43
页 | 一 提高全体教育者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 第38-39
页 | 1、提高领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 第38
页 | 2、提高教职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 第38-39
页 | 二 提升就业指导水平 | 第39-40
页 | 1、我国就业指导教育管理令人忧 | 第39
页 | 2、实现就业指导专业化、专家化 | 第39-40
页 | 3、提高就业指导职业化水平 | 第40
页 | 三 构建合理的高校就业指导专、兼职队伍 | 第40-43
页 | 1、我国目前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滞后 | 第40-41
页 | 2、加强就业指导专职队伍建设 | 第41
页 | 3、加强就业指导兼职队伍建设 | 第41-43
页 | 第五章 确立和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保障措施 | 第43-52
页 | 一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 第43-44
页 | 1、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科学设置 | 第43
页 | 2、根据年级特征全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 第43-44
页 | 3、探索实际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 第44
页 | 二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效果评估体系 | 第44-46
页 | 1、合理利用就业率评价 | 第44-45
页 | 2、建立用人单位满意率评价体系 | 第45-46
页 | 3、建立对就业指导满意率评价体系 | 第46
页 | 三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第46-48
页 | 1、完善大学生素质考核机制 | 第46
页 | 2、完善教育者考核激励机制 | 第46-47
页 | 3、加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保障机制 | 第47-48
页 | 4、强化领导管理机制 | 第48
页 | 四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硬件建设 | 第48-49
页 | 1、加大就业指导人员投入 | 第48
页 | 2、加大就业指导经费投入 | 第48-49
页 | 3、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 第49
页 | 五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 第49-52
页 | 1、教师资源 | 第49-50
页 | 2、校友资源 | 第50
页 | 3、合作单位资源 | 第50-51
页 | 4、学生家长资源 | 第51-52
页 | 结束语 | 第52-53
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3-56
页 | 后记 | 第56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