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我国的公民监督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
页 | 英文摘要 | 第6-7
页 | 前言 | 第7-13
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 第7-8
页 | 二、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8-9
页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1
页 | 四、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1-12
页 |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
页 | 第一章 公民监督的一般理论概述 | 第13-21
页 | 第一节 公民监督的内涵 | 第13-16
页 | 一、监督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 | 第13-14
页 | 二、作为法学意义的公民的内涵 | 第14-15
页 | 三、公民监督的内涵 | 第15-16
页 | 第二节 我国公民监督的特征和主要功能 | 第16-18
页 | 一、我国公民监督的特征 | 第16
页 | 二、我国公民监督的主要功能 | 第16-17
页 | 三、我国公民监督的重要意义 | 第17-18
页 | 第三节 我国公民监督的政治和法学理论分析 | 第18-21
页 | 一、公民监督的政治理论分析 | 第18-19
页 | 二、公民监督的法学理论分析 | 第19-21
页 | 第二章 我国公民监督的实践分析 | 第21-31
页 | 第一节 我国公民监督的一般运作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5
页 | 一、公民监督的主体及存在问题 | 第21-22
页 | 二、公民监督的客体及存在问题 | 第22-23
页 | 三、公民监督的途径和形式及存在问题 | 第23-25
页 | 第二节 我国公民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25-31
页 | 一、公民监督的法制性障碍 | 第25-26
页 | 二、公民监督的体制性障碍 | 第26-28
页 | 三、公民监督的机制性障碍 | 第28-31
页 | 第三章 增强我国公民监督有效性的对策探索 | 第31-48
页 | 第一节 努力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提高监督自觉性 | 第31-35
页 | 一、加强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为公民监督提供内驱力 | 第31-33
页 | 二、完善相关法制,为公民监督提供法律和物质保障 | 第33-34
页 | 三、创新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合法政治参与体系 | 第34-35
页 | 第二节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提升监督可能性 | 第35-40
页 | 一、加强社会主义监督教育,廓清监督认识误区 | 第35-36
页 | 二、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务透明度 | 第36-38
页 | 三、建立政务诚信和道德约束机制,推行问责制度 | 第38-40
页 | 第三节 建立健全公民监督机制增强监督互动性 | 第40-48
页 | 一、疏通公民监督渠道,探寻公民监督有效形式 | 第40-45
页 | 二、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形成公民监督的积极效应 | 第45-46
页 | 三、有呼有应,建立公民监督回应机制 | 第46
页 | 四、建构公民监督制度体系,营造公民监督新环境 | 第46-48
页 | 结语 | 第48-49
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9-53
页 | 后记 | 第53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