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写词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1.1 丹参简介 | 第14页 |
1.2 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4-16页 |
1.2.1 脂溶性成分 | 第14-15页 |
1.2.2 水溶性成分 | 第15-16页 |
1.3 丹参的药源问题 | 第16-17页 |
1.3.1 愈伤组织 | 第16页 |
1.3.2 冠瘿细胞 | 第16-17页 |
1.3.3 毛状根 | 第17页 |
1.4 生物合成途径 | 第17-20页 |
1.4.1 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 | 第17-18页 |
1.4.2 丹参酮生物合成的调控 | 第18-19页 |
1.4.3 丹酚酸生物合成途径 | 第19-20页 |
1.5 茉莉酸(JA)信号通路 | 第20-24页 |
1.5.1 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及调控作用 | 第20-21页 |
1.5.2 JA信号转导通路 | 第21-22页 |
1.5.3 MYC2转录因子 | 第22-24页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2.1.1 植物材料及培养方法 | 第25页 |
2.1.2 菌种与质粒 | 第25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1.4 所用试剂及药品 | 第26-27页 |
2.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46页 |
2.2.1 丹参无菌苗的快繁 | 第28页 |
2.2.2 拟南芥At MYC2,丹参Sm MYC2-like、Sm JAM3基因的克隆 | 第28页 |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页 |
2.2.4 Sm MYC2-like、Sm JAM3的亚细胞定位 | 第28-32页 |
2.2.5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34页 |
2.2.6 农杆菌C58C1介导的植物表达载体遗传转化 | 第34-35页 |
2.2.7 转基因毛状根的阳性鉴定 | 第35-36页 |
2.2.8 丹参转基因毛状根阳性克隆的q RT-PCR分析 | 第36-39页 |
2.2.9 转基因丹参毛状根有效成分检测 | 第39-41页 |
2.2.10 目的基因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功能验证 | 第41-42页 |
2.2.11 酵母双杂交实验 | 第42-44页 |
2.2.12 双分子免疫荧光互补实验(Bi FC)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6-71页 |
3.1 At MYC2、Sm MYC2-like、Sm JAM3基因的克隆 | 第46-47页 |
3.2 丹参MYCs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7-52页 |
3.2.1 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47页 |
3.2.2 多重序列比对 | 第47-48页 |
3.2.3 组织表达谱分析 | 第48-49页 |
3.2.4 诱导表达谱分析 | 第49-51页 |
3.2.5 Sm JAM3、Sm MYC2-like亚细胞定位 | 第51-52页 |
3.3 MYCs转录因子的功能分析 | 第52-71页 |
3.3.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2-53页 |
3.3.2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C58C1 | 第53页 |
3.3.3 丹参转基因毛状根的获得 | 第53-54页 |
3.3.4 丹参转基因毛状根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54-56页 |
3.3.5 转基因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丹酚酸的影响 | 第56-64页 |
3.3.6 Sm JAM3和Sm MYC2-like在JA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 第64-66页 |
3.3.7 双分子免疫荧光互补实验(Bi FC) | 第66-67页 |
3.3.8 Sm JAM3、Sm MYC2-like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功能验证 | 第67-7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4.1 研究总结 | 第71-72页 |
4.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论文及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