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15页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 第15-21页 |
1.1 马克思主义概述 | 第15-17页 |
1.1.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 第15页 |
1.1.2 马克思主义的优点 | 第15-17页 |
1.2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第17-21页 |
1.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和内容 | 第17-18页 |
1.2.2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 | 第18-21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分析 | 第21-39页 |
2.1 陈独秀推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 第21-22页 |
2.1.1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 | 第21-22页 |
2.1.2 陈独秀推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 第22页 |
2.2 李大钊推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 第22-24页 |
2.2.1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 | 第22-23页 |
2.2.2 李大钊推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 第23-24页 |
2.3 瞿秋白推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 第24-26页 |
2.3.1 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 | 第24-25页 |
2.3.2 瞿秋白推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 第25-26页 |
2.4 毛泽东推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 第26-31页 |
2.4.1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 | 第26-28页 |
2.4.2 毛泽东推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 第28-31页 |
2.5 邓小平推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 第31-36页 |
2.5.1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 | 第31-32页 |
2.5.2 邓小平推动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 第32-36页 |
2.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经验教训 | 第36-39页 |
2.6.1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背景 | 第36-37页 |
2.6.2 理论创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 第37页 |
2.6.3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要注意防止“极左”思潮的影响 | 第37-39页 |
第3章 新时期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 第39-47页 |
3.1 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融合 | 第39-41页 |
3.1.1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优点 | 第39-40页 |
3.1.2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融合的必要性 | 第40页 |
3.1.3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融合的路径选择 | 第40-41页 |
3.2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表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 第41-44页 |
3.3 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具时代价值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