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符号说明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43页 |
· 微生物基因组学 | 第13-22页 |
· 基因组学的分类 | 第13-16页 |
· 结构基因组学 | 第14页 |
· 功能基因组学 | 第14-16页 |
·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和策略 | 第16-17页 |
· 微生物基因组的注释 | 第17-20页 |
· 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任务 | 第20-21页 |
· 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生防基因功能的手段 | 第21-22页 |
· 反向遗传学技术 | 第21页 |
· 基因敲除 | 第21-22页 |
· 类芽胞杆菌属全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22-34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的分类地位 | 第22-23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 | 第23-32页 |
· 拮抗蛋白 | 第24-25页 |
· 抗生素类 | 第25-30页 |
· 肽类抗生素和聚酮类化合物的 NRPS-PKS 合成途径 | 第30-32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的应用 | 第32-33页 |
· 农业应用 | 第32-33页 |
· 工业应用 | 第33页 |
· 医药应用 | 第33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进展 | 第33-34页 |
· 基因敲除体系研究进展 | 第34-41页 |
· 基因敲除载体的选择和构建 | 第34-39页 |
· 基因敲除载体的选择 | 第34-35页 |
·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第35-39页 |
· 常用的转化方法 | 第39-40页 |
· 电激转化法 | 第39页 |
· 原生质体转化 | 第39-40页 |
· 碱金属离子转化法 | 第40页 |
· 接合转移法 | 第40页 |
· 重组子的筛选 | 第40-41页 |
·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 立题依据 | 第41页 |
·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 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3-58页 |
· 适合多粘类芽胞杆菌的自杀质粒的选择及转化条件摸索 | 第43-52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43页 |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43-44页 |
· 酶和生化试剂 | 第44页 |
· 常用溶液及缓冲液 | 第44-45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试剂(CaCl2法) | 第44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感受态细胞制备及电转化试剂 | 第44页 |
· DNA 提取试剂 | 第44-45页 |
· 核酸电泳缓冲液 | 第45页 |
· 仪器设备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52页 |
· SC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5-46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的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6页 |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46-47页 |
· 质粒 DNA 的单酶切 | 第47页 |
· 大肠杆菌 JM109 热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7-48页 |
· 大肠杆菌 SCS1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8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8页 |
· 热激转化大肠杆菌 JM109 | 第48页 |
· 电转化大肠杆菌 SCS110 | 第48-49页 |
· 电转化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 第49页 |
· PCR 扩增 | 第49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9-50页 |
· DNA 浓度的测定 | 第50页 |
· 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 | 第50-51页 |
· 连接 | 第51页 |
· 质粒快速检测 | 第51页 |
· 序列测定 | 第51-52页 |
· 适于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抗性盒的选择 | 第52-54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52页 |
· 培养基和抗生素 | 第52页 |
· 质粒 pHY300PLK-Km 的构建 | 第52-53页 |
· 质粒 pHY300PLK 和 pUC4K 的 EcoR I 单酶切 | 第52页 |
· 酶切产物的回收 | 第52页 |
· 酶切产物的连接 | 第52-53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鉴定 | 第53页 |
·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在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中的表达检测 | 第53页 |
· 质粒 pHY300PLK-Cm 的构建 | 第53-54页 |
· 质粒 pHY300PLK 的 EcoR I 和 BamH I 双酶切 | 第53页 |
· 氯霉素基因的扩增、连接及酶切 | 第53页 |
· 酶切产物的回收 | 第53-54页 |
· 酶切产物的连接 | 第54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鉴定 | 第54页 |
· 氯霉素抗性基因在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中的表达检测 | 第54页 |
· 多粘菌素合成关键基因 pmxE 的敲除验证体系的可用性 | 第54-58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54页 |
· 培养基和抗生素 | 第54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所使用的试剂和缓冲液 | 第54页 |
· 敲除质粒 pRN5101-EC 的构建 | 第54-56页 |
· pmxE 部分基因片段和 Cm 抗性盒的 PCR 扩增与 DNA 测序 | 第54-55页 |
· 敲除质粒 pRN5101-EC 构建流程 | 第55页 |
· 载体和外源片段的双酶切 | 第55页 |
· 酶切产物的回收 | 第55-56页 |
· 酶切产物的连接反应 | 第56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鉴定 | 第56页 |
· 敲除质粒 pRN5101-EC 的电转化 | 第56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 pmxE 突变体 SC2-E 的筛选 | 第56-57页 |
· 筛选具有氯霉素抗性无红霉素抗性的重组子 | 第56-57页 |
· 菌落 PCR 筛选双交换子 | 第57页 |
· 抗细菌性能检测 | 第57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E 发酵液的 HPLC 分析 | 第57-5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8-72页 |
· 适合多粘类芽胞杆菌的自杀质粒的选择及转化条件摸索的结果 | 第58-61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的生长曲线 | 第58页 |
· 质粒 pHY300PLK 电转化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 第58-60页 |
· 质粒 pRN5101 转化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 第60-61页 |
· 适合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抗性盒的选择 | 第61-64页 |
· 质粒 pHY300PLK-Km 的构建 | 第61-62页 |
· 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在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中的表达情况 | 第62-63页 |
· 质粒 pHY300PLK-Cm 的构建 | 第63-64页 |
· 氯霉素抗性基因在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 中的表达情况 | 第64页 |
· 多粘菌素基因 E 的敲除验证体系的可用性 | 第64-72页 |
· 敲除载体 pRN5101-pm-Cm 的构建 | 第64-68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E 的筛选 | 第68-70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E 的抗细菌性能检测 | 第70-71页 |
· 多粘类芽胞杆菌 SC2-E 发酵液的 HPLC 分析 | 第71-72页 |
4 讨论 | 第72-74页 |
5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