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变态心理学思想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4页 | (一)选题理由与意义 | 第7-9页 | 1.探讨传统变态心理学思想,完善当前变态心理学的研究 | 第7-8页 | 2.为系统阐释中国人的变态心理和行为提供恰当视角 | 第8页 | 3.对当前变态心理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第8-9页 | 4.完善中国文化心理学内容,有利于更全面地建构其学科体系 | 第9页 | (二)课题当前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9-12页 | 1.对变态心理及行为界定的研究 | 第9-10页 | 2.对中国古代个体变态心理的研究 | 第10-11页 | 3.对中国古代群体变态心理的研究 | 第11-12页 | 4.对中国古代变态心理进行治疗的研究 | 第12页 | (三)本课题创新之处与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2-14页 | 1.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2.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3-14页 | 一、对"变态心理与行为"的新界定 | 第14-19页 | (一)当前对"变态心理与行为"界定的不足 | 第14-16页 | 1.具有浓厚的生物学、精神病学倾向 | 第14-15页 | 2.只研究个体变态心理,缺乏对群体变态心理的研究 | 第15-16页 | 3.忽视不具有病态意义的变态心理 | 第16页 | (二)对"变态心理与行为"的重新界定 | 第16-19页 | 1.不能局限于医学、精神病学的定义,要给予其心理社会文化方面应有的重视 | 第16-17页 | 2.应从个体变态心理和群体变态心理两方面进行研究 | 第17页 | 3."变态"定义虽为中性或贬义,但区分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变态"一词 | 第17-19页 | 二、中国传统变态心理学思想中变态心理及行为的分类 | 第19-59页 | (一)个体变态心理 | 第19-43页 | 1.在知、情、意、行的某方面表现出的变态心理 | 第20-30页 | 2.综合以上各方面表现出的程度更为严重的变态心理 | 第30-43页 | (二)群体变态心理 | 第43-59页 | 1.变态群体人格 | 第43-51页 | 2.变态的社会风俗 | 第51-59页 | 三、中国传统变态心理及行为的特点 | 第59-66页 | 1.传统个人变态心理研究具有身心交织倾向 | 第59-60页 | 2.遵循生理-心理-自然-社会模式 | 第60-62页 | 3.变态心理躯体化倾向 | 第62-63页 | 4.个体变态心理与群体变态心理互相作用 | 第63-66页 | 四、中国传统变态心理与行为的治疗方法 | 第66-74页 | (一)对个体变态心理的治疗——中医心理疗法 | 第66-70页 | 1.开导劝慰法 | 第66-67页 | 2.情志相胜法 | 第67-68页 | 3.转移注意法 | 第68-69页 | 4.针灸刺疗法 | 第69页 | 5.习见习闻法 | 第69-70页 | (二)对群体变态心理的治疗——儒家、道家自我调节心理疗法 | 第70-74页 | 1.儒家心理治疗方法——中庸调心 | 第70-71页 | 2.道家心理治疗方法 | 第71-74页 | 五、中国传统变态心理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74-76页 | 1.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人的群体心理 | 第74页 | 2.更好地描绘、解释当代中国人变态心理和行为特征 | 第74页 | 3.弥补当前西方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不足 | 第74-75页 | 4.对当前国人的变态心理治疗具有理念启发和实践意义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后记 | 第80
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