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引言 | 第8-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挂靠”关系法律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挂靠”的基本问题 | 第9-15页 |
(一)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挂靠”的定义 | 第9-10页 |
(二)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挂靠”的形式 | 第10-11页 |
1. 借用资质型 | 第10-11页 |
2. 内部承包型 | 第11页 |
(三)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挂靠”的特征 | 第11-12页 |
1. 没有资质或资质较低者有借用资质从事建筑活动的行为 | 第11页 |
2. “挂靠人”向“被挂靠人”缴纳管理费,后者向工程现场派驻管理人员 | 第11页 |
3. “挂靠”关系的双方不存在行政、财务上的管理或隶属关系 | 第11页 |
4、“被挂靠人”与“挂靠人”的项目人员之间没有人事关系 | 第11-12页 |
(四)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挂靠”与其他相近制度的比较 | 第12-14页 |
1. “挂靠”与代理的异同 | 第12-13页 |
2. “挂靠”与转包的异同 | 第13页 |
3. “挂靠”与分包的异同 | 第13-14页 |
4. “挂靠”与内部承包的异同 | 第14页 |
(五)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挂靠”的法律性质 | 第14-15页 |
三、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领域中“挂靠”的现状及成因 | 第15-19页 |
(一) 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领域中“挂靠”的现状 | 第15-18页 |
1. 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领域中“挂靠”的概况 | 第15-16页 |
2. “挂靠”行为在建设工程施工领域所造成的危害分析 | 第16-18页 |
(二) 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领域当前存在大量“挂靠”现象的成因 | 第18-19页 |
1. 历史原因 | 第18页 |
2. 现实原因 | 第18-19页 |
3. 法律原因 | 第19页 |
4. 行业原因 | 第19页 |
四、我国对建设工程施工领域中“挂靠”关系的法律规定及存在不足 | 第19-27页 |
(一) 我国目前对建设工程施工领域中“挂靠”关系的法律规定 | 第19-21页 |
1. 对“挂靠”行为或“挂靠”关系的效力的规定 | 第19-20页 |
2. 对认定“挂靠”行为无效后对工程款等处理方式的规定 | 第20页 |
3. 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诉讼中主体的规定 | 第20-21页 |
(二) 我国法院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关于“挂靠”案件需处理的法律关系 | 第21-22页 |
1. “挂靠人”和“被挂靠人”之间的挂靠合同法律关系 | 第21-22页 |
2. 发包人与承包人(“被挂靠人”)之间的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法律关系 | 第22页 |
3. 供应商与“被挂靠人”、“挂靠人”的买卖合同法律关系 | 第22页 |
4. 发包人与实际施工人(“挂靠人”)的法律关系 | 第22页 |
(三) 涉及“挂靠”关系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特征 | 第22-23页 |
1. 案件案情与法律关系复杂,争议较大 | 第22-23页 |
2. 案件审理存在诸多实体、程序等方面的难点 | 第23页 |
3. 案件审理周期较长,涉及专业性较强 | 第23页 |
4. 与社会稳定关系密切,易引发不稳定因素 | 第23页 |
(四)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挂靠”关系中各方的法律地位 | 第23-25页 |
1. 发包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 第23-24页 |
2. 承包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 第24页 |
3. “挂靠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 第24-25页 |
(五) 我国立法关于建设工程施工“挂靠”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25-26页 |
1. 对于如何认定“挂靠”的规定不足 | 第25-26页 |
2. 在“挂靠”处罚方面缺乏明确有效、实用性强的法律规定 | 第26页 |
(六) 法学理论关于建设工程施工“挂靠”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26-27页 |
(七) 我国行政执法关于建设工程施工“挂靠”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27页 |
五、我国建设工程施工领域“挂靠”问题的解决思路 | 第27-34页 |
(一) 立法方面——制订或修改完善法律法规 | 第27-29页 |
1. 增加如何认定“挂靠”行为的具体标准或要件的法律规定 | 第27页 |
2. 完善关于“挂靠”处罚的法律规定 | 第27-28页 |
3. 修改关于建设工程“挂靠”纠纷中主体的法律规定 | 第28-29页 |
4. 增加其他关于减少“挂靠”行为的法律规定 | 第29页 |
(二) 司法方面——法院审理案件中应树立的理念及需采取的措施 | 第29-32页 |
1. 理念方面 | 第29-31页 |
2. 法院在司法审判中应区分各种情况灵活处理 | 第31-32页 |
3. 法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对具体问题 | 第32页 |
(三) 行政方面——对建筑行业进行有效的内部管理、建立建筑行业信用机制 | 第32-33页 |
1. 区别对待建设工程领域的“挂靠”现象 | 第32页 |
2. “被挂靠人”应加强自身的管理 | 第32页 |
3. 完善建筑行业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 | 第32-33页 |
4. 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违法“挂靠”行为及其后果的披露与处理 | 第33页 |
5. 相关管理部门与各级法院形成联动机制 | 第33页 |
(四) 广泛建立建筑行业信用机制 | 第33-34页 |
1. 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信用机制 | 第33页 |
2. 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以身作则 | 第33页 |
3. 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信息披露机制 | 第33-34页 |
4. 完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备案审查制度 | 第34页 |
5. 加强舆论导向作用,培养和提高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 | 第34页 |
六、结论 | 第34-35页 |
七、注释 | 第35页 |
八、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7-38页 |
后记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