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集中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收益及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绪论 | 第14-24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23-24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页 | · 论文的不足 | 第23-24页 | · 我国城商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 我国城商行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 我国城商行的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 贷款集中度的界定、现状、形成原因及效应分析 | 第28-42页 | · 贷款集中度的界定 | 第28-30页 | · 贷款集中度的含义 | 第28页 | · 贷款集中度的法律规定 | 第28-30页 | · 我国城商行贷款集中的现状 | 第30-36页 | · 城商行贷款总体情况 | 第30-31页 | · 贷款客户集中的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 贷款行业集中的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 贷款地区集中的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 我国城商行贷款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6-39页 | · 贷款集中问题产生的宏观原因 | 第36-38页 | · 贷款集中问题产生的中观原因 | 第38-39页 | · 贷款集中度对城商行收益与风险的影响 | 第39-42页 | · 贷款集中对城商行收益的影响 | 第39-40页 | · 贷款集中对城商行风险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的计量 | 第42-46页 | · 集中度的计量方法 | 第42-44页 | · 敞口比率法 | 第42页 | ·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 第42-43页 | · E-G集聚指数 | 第43页 | · 赫芬达尔-赫尔曼指数 | 第43-44页 | ·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的计量 | 第44-46页 | · 贷款客户集中度 | 第44-45页 | · 贷款行业集中度 | 第45页 | · 贷款地区集中度 | 第45-46页 | · 贷款集中度对我国城商行收益和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6-68页 | · 样本数据说明 | 第46-47页 | · 模型的设定 | 第47-54页 | · 研究假设 | 第47页 | · 变量的选取 | 第47-51页 | · 模型的设定 | 第51-52页 | · 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52-54页 | · 模型检验与估计 | 第54-56页 | ·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5页 | ·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第55页 | · F检验 | 第55-56页 | · Hausman检验 | 第56页 |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6-68页 | · 基于44家样本银行的回归分析 | 第56-61页 | · 基于16家样本银行的回归分析 | 第61-67页 | · 回归分析小结 | 第67-68页 | · 对策建议 | 第68-74页 | · 强化对贷款集中度风险的监管 | 第68-69页 | ·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 第68页 | · 完善监管指标体系建设 | 第68-69页 | · 增强监管力度和引导作用 | 第69页 | · 优化城商行信贷管理模式 | 第69-71页 | · 提高贷款集中度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激励机制 | 第69-70页 | · 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高贷款决策的科学性 | 第70页 | · 发展银团贷款,分散大额授信风险 | 第70-71页 | · 引入战略投资者,减少政府干预 | 第71页 | · 拓展客户资源,坚持市场定位 | 第71页 | · 推动金融大环境建设 | 第71-74页 | ·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第71-72页 | · 加强担保联动体系建设 | 第72-73页 | ·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 第73页 | ·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宽融资渠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