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 导论 | 第12-23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总结与评价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2-23页 | · 我国食品安全责任风险及其保险保障的特殊意义 | 第23-39页 | ·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及其产生根源 | 第23-31页 | · 食品安全风险现状及特点 | 第24-27页 | · 食品安全风险的原因调查 | 第27-30页 | ·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食品安全风险根源的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 我国食品企业的经济赔偿责任界定及其食品安全责任风险 | 第31-36页 | ·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 第31-32页 | · 民事赔偿责任的实务界定 | 第32-34页 | · 经济赔偿责任界定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食品安全责任风险的表现和特点 | 第35-36页 | · 我国发展食责险制度的特殊意义 | 第36-39页 | · 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试点现状及问题 | 第39-52页 | · 食责险的社会认知度分析 | 第39-41页 | · 食责险认知度调查 | 第39-41页 | · 食责险认知情况总结 | 第41页 | · 食责险市场的政府扶持方式分析 | 第41-45页 | · 浙江省的政府托底及共保体方式 | 第42页 | · 湖南省的强制企业投保方式 | 第42-43页 | · 山东省提供专属优惠政策的扶持方式 | 第43-44页 | · 上海市利用考核指标引导参保的扶持方式 | 第44页 | · 政府扶持的总结:经验与不足 | 第44-45页 | · 食责险的保险公司经营分析——以长安责任保险公司为例 | 第45-52页 | · 保险险种及保险责任设计 | 第46-47页 | · 除外责任和绝对免赔 | 第47-48页 | · 核保政策及费率 | 第48-50页 | · 食责险经营存在的问题 | 第50-52页 | ·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 第52-62页 | · 美国食责险商业化运作模式的经验 | 第52-56页 | · 美国食责险发展情况 | 第52-53页 | · 中美食品安全管制及维权差异 | 第53-55页 | · 美国食责险经营技术 | 第55-56页 | · 台湾食责险强制实施模式的经验 | 第56-59页 | · 台湾食强险立法 | 第56-57页 | · 台湾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和社会监督 | 第57页 | · 台湾食责险经营技术 | 第57-59页 | · 海外食责险发展经验的启示 | 第59-62页 | · 选择食责险的实施方式应综合考量多方因素 | 第59页 | · 食品企业面临的责任风险大小直接影响投保意愿 | 第59-60页 | · 保障食品消费者权益需要有效的维权途径 | 第60页 | · 推广食责险离不开人性化的条款和费率 | 第60-61页 | · 法律或政策对推广食责险有重大影响 | 第61-62页 | · 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2-74页 | · 我国食责险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62-66页 | · 食责险强制实施的优缺点及选择标准 | 第62-63页 | · 我国食责险现实发展模式的选择建议 | 第63-66页 | · 完善食责险产品设计及服务体系 | 第66-69页 | · 扩大食责险保障范围 | 第66-68页 | · 制定合理的核保政策及费率 | 第68-69页 | · 体现险种差异化,满足不同风险保障需求 | 第69页 | · 积极开展共保体承保、团体投保等创新经营模式 | 第69页 | · 推动我国食责险发展的配套政策建议 | 第69-74页 | · 改善食安问题监管方式,使企业承担应有责任 | 第70-71页 | · 建立有效的食品消费者维权机制 | 第71页 | ·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食责险的供给 | 第71-72页 | ·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食责险的需求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7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