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和动机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2 长安区王曲北堡寨村基本环境的研究 | 第27-35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7-28页 |
· 区域位置 | 第27页 |
· 自然环境 | 第27-28页 |
· 历史沿革与人文环境 | 第28-33页 |
· 王曲及北堡寨村的历史沿革 | 第28-31页 |
· 王曲城隍庙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谱系 | 第31-32页 |
· 人文环境 | 第32-33页 |
· 经济环境概况 | 第33页 |
· 村落现状与思考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以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 第35-49页 |
· 庙会概述 | 第35-36页 |
· 庙会的含义 | 第35页 |
· 庙会的分类 | 第35-36页 |
· 庙会的特征 | 第36页 |
· 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 | 第36-38页 |
· 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的基本内容 | 第36-37页 |
· 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的基本特征 | 第37-38页 |
· 马社火 | 第38-44页 |
· 社火概述 | 第38-39页 |
· 北堡寨村马社火 | 第39-44页 |
· 城隍庙会上的其它活动 | 第44-46页 |
· 传统纸扎制作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北堡寨村传统村落形态及其与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生关系研究 | 第49-83页 |
· 概述 | 第49页 |
· 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及布局分析 | 第49-52页 |
· 村落的选址 | 第49-50页 |
· 村落空间布局形态及特点 | 第50-52页 |
· 与城隍庙祭祀和庙会表演等非遗有关的聚落因素 | 第52-72页 |
· 祭祀性空间 | 第53-59页 |
· 街巷空间 | 第59-63页 |
· 民居建筑及其院落空间 | 第63-72页 |
· 北堡寨村村落空间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性研究 | 第72-79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居建筑及其院落空间的关系 | 第72-74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街巷空间的关系 | 第74-78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祭祀空间的关系 | 第78-79页 |
· 北堡寨村村落空间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第79-81页 |
· 村落整体环境 | 第80页 |
· 祭祀空间 | 第80页 |
· 公共活动空间 | 第80页 |
· 街巷空间 | 第80-81页 |
· 民居建筑 | 第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北堡寨村非物质文化及其传统村落环境的整体性发展研究 | 第83-113页 |
· 概述 | 第83页 |
· 村落传统文化底蕴消失的原因 | 第83-86页 |
·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 第86-90页 |
· 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因素 | 第86-88页 |
· 北堡寨村发展建设特征 | 第88-90页 |
· 北堡寨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的SWOT分析 | 第90-93页 |
· 优势 | 第90-91页 |
· 劣势 | 第91页 |
· 机遇 | 第91-92页 |
· 威胁 | 第92-93页 |
·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理念和原则 | 第93-96页 |
·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 | 第93-94页 |
·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 | 第94-95页 |
·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 第95-96页 |
· 北堡寨村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策略 | 第96-98页 |
· 政府支持——主导作用 | 第96-97页 |
· 民间参与——主体作用 | 第97页 |
· 企业介入——文化产业化 | 第97-98页 |
·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的北堡寨村新农村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具体措施 | 第98-111页 |
· 规划结构 | 第98-101页 |
· 祭祀空间的保护 | 第101-102页 |
· 公共活动空间的重构 | 第102-104页 |
· 道路系统的优化 | 第104-105页 |
· 民居建筑风貌的整治 | 第105-109页 |
· 与其他村落的合作 | 第109-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6 结语 | 第113-117页 |
· 结论 | 第113-115页 |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图录 | 第125-129页 |
表录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