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在城镇的特色保护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矛盾 | 第18页 |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论 | 第20-23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起源 | 第20-21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内涵 | 第21-22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 第22-23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 | 第23-25页 |
· 传承性 | 第23-24页 |
· 无形性 | 第24页 |
· 口头性 | 第24页 |
· 可塑性 | 第24-25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存问题 | 第25-27页 |
· 认识问题 | 第25-26页 |
· 政策体制问题 | 第26页 |
· 实践操作问题 | 第26-27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 第27-28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 | 第28页 |
· 生命性原则 | 第28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28页 |
· 人本性原则 | 第28页 |
· 创新性原则 | 第28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交叉性保护 | 第28-30页 |
· 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因素 | 第29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物质性因素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宝鸡陇县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第32-50页 |
· 陇县历史文化简介 | 第32-34页 |
· 陇县自然地理特征 | 第34-37页 |
· 地理环境 | 第34-35页 |
· 气候特征 | 第35-36页 |
· 自然资源 | 第36-37页 |
· 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第37-48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与其相关的民间文化艺术 | 第38-39页 |
· 陇州社火-民俗 | 第39-44页 |
· 陇州小调-传统音乐 | 第44-45页 |
· 陇县花灯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 第45-46页 |
· 陇县染色剪纸-传统美术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宝鸡陇县老城区街区调研与分析 | 第50-88页 |
· 陇县老城区概况 | 第50-55页 |
· 地理概况 | 第50-54页 |
· 交通概况 | 第54-55页 |
· 陇县县城的发展格局以及老城区的历史演变 | 第55-58页 |
· 古代县城格局 | 第55-57页 |
· 现代县城格局 | 第57页 |
· 未来县城格局 | 第57-58页 |
· 县城格局演变影响因素 | 第58页 |
· 陇县老城区空间分析 | 第58-82页 |
· 主干道现状分析 | 第59-67页 |
· 街巷现状分析 | 第67-73页 |
· 老城广场现状分析 | 第73-75页 |
· 老城区历史建筑空间及特色 | 第75-81页 |
· 老城区空间形态及街巷场所 | 第81-82页 |
· 老城区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 第82页 |
· 老城区存在问题分析 | 第82-85页 |
· 陇县老城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82-83页 |
· 管理机制的落后 | 第83页 |
· 保护意识落后 | 第83-84页 |
· 道路及公共设施不完善不合理 | 第84-85页 |
· 小商品市场分布杂乱无章 | 第85页 |
· 陇县老城区特色保护和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85-86页 |
· SWOT模型分析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陇县老城区特色保护中的利用研究 | 第88-114页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老城区特色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88-89页 |
· 老城区特色的保护与利用的方式探讨 | 第89-95页 |
· 保护方法 | 第91-93页 |
· 保护原则 | 第93-94页 |
· 原始街巷空间与新空间的规划原则 | 第94-95页 |
· “点”的构成——文化主题空间的创建 | 第95-104页 |
· 文化主题空间的类型 | 第98页 |
· 文化主题空间开发与对策 | 第98-99页 |
· 主题选择的原则 | 第99-100页 |
· 文化主题空间创造手法——场所空间的营造 | 第100-104页 |
· “线”的构成——老城街巷带动文化旅游消费 | 第104-107页 |
· 文化观赏及体验 | 第104-105页 |
· 街巷沿街的文化展示和传达 | 第105-107页 |
· 开发民间艺术到其原生态村庄的旅游线路 | 第107页 |
· “面”的构成——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 | 第107-110页 |
· 合理的监管部门 | 第109页 |
· 交通机制 | 第109页 |
· 空间管理 | 第109-110页 |
· 民间活动组织 | 第110页 |
· 陇县民俗文化品牌的塑造 | 第110-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4页 |
第五章 前景和意义 | 第114-116页 |
· 在老城区特色保护中开展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有着必要意义 | 第114页 |
· 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有持续性意义 | 第114页 |
· 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作用 | 第114-115页 |
· 县城老城区空间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 第115页 |
· 更具效率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宣传提供帮助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图表来源 | 第124-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