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导论 | 第6-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的解析 | 第15-26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一)认同与认同过程 | 第15-17页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 | 第17页 |
二、认同过程的基本影响因素及其主要特点解析 | 第17-21页 |
(一)基本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二)主要特点 | 第19-21页 |
三、认同过程的三大关系 | 第21-26页 |
(一)大学生与人我的关系 | 第21-22页 |
(二)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 第22-23页 |
(三)大学生与国家的关系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的基本构成 | 第26-40页 |
一、认同过程的形成发展机制 | 第26-28页 |
(一)外在因素 | 第26-27页 |
(二)内在机制 | 第27-28页 |
二、认同过程的主要阶段 | 第28-35页 |
(一) 认同“识别”阶段 | 第28-31页 |
(二) 认同“链接”阶段 | 第31-33页 |
(三) 认同“运作”阶段 | 第33-35页 |
三、认同过程遵循的一般规律 | 第35-36页 |
(一)认同主体遵循“知、情、意”的心理规律 | 第35页 |
(二)各因素遵循“同时不同效”的影响规律 | 第35-36页 |
四、促使认同过程顺利进行的突破口 | 第36-40页 |
(一) 变认同“识别”阶段的被动“识别”为主动“识别” | 第36-37页 |
(二) 变认同“链接”阶段的无效“链接”为有效“链接” | 第37-38页 |
(三) 变认同“运作”阶段的盲目“运作”为自觉“运行”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的设想 | 第40-49页 |
一、开展新型师生互动课堂,促进大学生认同主动“识别” | 第40-42页 |
二、构建立体式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巩固大学生认同有效“链接” | 第42-46页 |
三、建立广泛持续型社会实践体系,加强大学生认同自觉“运作”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