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研究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概念的界定和解析 | 第12-13页 | 一、隐性课程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二、企业教育概念界定 | 第13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文献搜索概览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4-17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17页 | 二、案例研究对象概况与具体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内涵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价值与功能分析 | 第21-27页 | 第一节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价值的本质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应该发挥的功能 | 第22-27页 | 一、企业隐性课程与社会控制 | 第22-23页 | 二、企业隐性课程与企业对员工的塑造 | 第23页 | 三、企业隐性课程与员工成长 | 第23-27页 | 第三章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所具备的特点 | 第27-30页 | 一、企业隐性课程具有不易被察觉的隐潜特点 | 第27页 | 二、企业隐性课程具有容易被接受的特点 | 第27页 | 三、企业隐性课程具有影响比较持久的特点 | 第27-28页 | 四、企业隐性课程具有整体发挥效果的特点 | 第28页 | 五、企业隐性课程具有效果难以量化的特点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第30-41页 | 第一节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科学论断,为企业隐性课程的教育设计提出了哲学理论上的客观要求 | 第30-31页 | 二、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辩证统一,为企业隐性课程的设计提出了心理学上的要求 | 第31页 | 三、信息的选择加工原理,为企业隐性课程的教育设计提出了信息论和控制论上的要求 | 第31-32页 | 四、对企业隐性课程进行教育设计,也是企业教育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 | 第32页 | 第二节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实施的心理机制 | 第32-38页 | 一、企业隐性课程实施的心理影响机制 | 第32-35页 | 二、企业隐性课程实施的心理接受机制 | 第35-38页 | 第三节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 第38-41页 | 一、企业隐性课程设计实施的一体化原则 | 第38页 | 二、企业隐性课程设计实施的协调优化原则 | 第38-39页 | 三、企业隐性课程设计实施的增强特性原则 | 第39页 | 四、企业隐性课程设计实施的适应性原则 | 第39-40页 | 五、企业隐性课程设计实施的控制转化原则 | 第40页 | 六、企业隐性课程设计实施的因企制宜原则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的效果评价 | 第41-47页 | 第一节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评价的概念与特点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评价的纬度与标准 | 第42-44页 | 一、企业隐性课程构成维度的评价标准 | 第43-44页 | 二、企业隐性课程效果维度的评价标准 | 第44页 | 第三节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评价的方法 | 第44-47页 | 一、企业隐性课程观察评价法 | 第44-45页 | 二、企业隐性课程问卷评价法 | 第45-46页 | 三、企业隐性课程访谈评价法 | 第46-47页 | 第六章 企业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实然状况研究 | 第47-64页 | 第一节 样本公司的选择和具体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一、选择葡萄城作为研究对象的依据 | 第47-48页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第48页 | 第二节 样本公司中存在的隐性课程因素 | 第48-55页 | 一、什么素质最需要培养? | 第49页 | 二、企业培训,员工学到了什么? | 第49-50页 | 三、公司环境带给员工的心理体验 | 第50-51页 | 四、员工活动,影响远超预期 | 第51-52页 | 五、管理者,影响有多大? | 第52-53页 | 六、良好的团队关系能为企业留住员工 | 第53-54页 | 七、入职以后的成长 | 第54-55页 | 八、小结 | 第55页 | 第三节 样本公司中隐性课程利用的现状 | 第55-56页 | 第四节 为样本公司进行隐性课程设计 | 第56-64页 | 一、样本公司隐性课程的课程目标设计 | 第57-59页 | 二、样本公司隐性课程设计之环境建设 | 第59-62页 | 三、样本公司隐性课程设计之“培训内外” | 第62-63页 | 四、样本公司隐性课程设计之团体活动 | 第63页 | 五、样本公司隐性课程设计之效果评价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第64-67页 | 一、研究的不足和遗憾 | 第64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三、小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附录一 | 第71-72页 | 附录二 | 第72-73页 | 附录三 | 第73-7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