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6-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1.3.1 农村教师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 第8-13页 |
1.3.2 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 第13-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5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概况 | 第17-19页 |
第二章农村小学老龄教师生存状态的现实审视 | 第19-34页 |
2.1 调研地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1.1 调研地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 | 第19页 |
2.1.2 调研地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情况 | 第19-20页 |
2.2 老龄教师外显层面的生存状态 | 第20-24页 |
2.2.1 老龄教师的工作待遇 | 第20页 |
2.2.2 老龄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20-21页 |
2.2.3 老龄教师的发展环境 | 第21-22页 |
2.2.4 老龄教师的闲暇生活 | 第22-23页 |
2.2.5 老龄教师计算机使用情况 | 第23-24页 |
2.3 老龄教师内隐层面的生存状态 | 第24-32页 |
2.3.1 老龄教师的身心健康 | 第24-25页 |
2.3.2 老龄教师的工作压力 | 第25-26页 |
2.3.3 老龄教师的职业倦怠 | 第26-27页 |
2.3.4 老龄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27-31页 |
2.3.5 老龄教师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理念 | 第31-32页 |
2.4 老龄教师的生存状态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 第32-34页 |
2.4.1 老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渐渐疏远 | 第32-33页 |
2.4.2 老龄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佳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 | 第33页 |
2.4.3 老龄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佳阻碍新课程课改的顺利进行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农村小学老龄教师生存状态的原因探究 | 第34-43页 |
3.1 内部原因 | 第34-36页 |
3.1.1 老龄教师的身心发展特征 | 第34页 |
3.1.2 老龄教师的自我生命意识淡漠 | 第34-35页 |
3.1.3 老龄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淡薄 | 第35页 |
3.1.4 老龄教师特殊的工作经历影响专业发展 | 第35-36页 |
3.2 外部原因 | 第36-43页 |
3.2.1 缺少一定的政策保障 | 第36-37页 |
3.2.2 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缺 | 第37-38页 |
3.2.3 学校管理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 | 第38-39页 |
3.2.4 农村小学缺少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 | 第39-40页 |
3.2.5 专业发展活动缺少外部支持和专业引领 | 第40-41页 |
3.2.6 城乡二元化造成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改善农村小学老龄教师生存状态的策略 | 第43-52页 |
4.1 扩大农村教师编制 | 第43页 |
4.2 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 | 第43-44页 |
4.3 给予老龄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 第44-46页 |
4.4 加强农村教师培训,促进老龄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46-48页 |
4.5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 第48-49页 |
4.6 老龄教师要积极地应对职业倦怠,寻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 第49-52页 |
4.6.1 老龄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 | 第49-50页 |
4.6.2 老龄教师应积极地进行自我干预 | 第50页 |
4.6.3 老龄教师要明确自我专业发展,制定专业发展计划 | 第50-51页 |
4.6.4 老龄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地进行合作交流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