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依托工程特点分析 | 第12-16页 |
1.2.1 依托工程基本情况 | 第12-14页 |
1.2.2 依托工程施工缺氧情况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高海拔隧道施工对人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2 高海拔隧道供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于肺泡氧分压的缺氧状态及氧含量标准研究 | 第20-32页 |
2.1 人体缺氧状态生理学指标与海拔的关系 | 第20-23页 |
2.1.1 缺氧状态直接指标血氧饱和度介绍 | 第20页 |
2.1.2 血氧饱和度与肺泡氧分压的联系 | 第20-23页 |
2.1.3 肺泡氧分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分析 | 第23页 |
2.2 基于肺泡氧分压的高海拔隧道施工缺氧评价及氧含量控制标准 | 第23-29页 |
2.2.1 高海拔隧道施工环境缺氧程度评价方法 | 第23-28页 |
2.2.2 高海拔隧道施工氧含量的控制标准 | 第28-29页 |
2.3 高海拔隧道施工环境缺氧状态评价及氧含量控制标准的应用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高海拔隧道含氧量及施工人员缺氧状况现场测试 | 第32-49页 |
3.1 隧道洞口含氧量现场测试研究 | 第32-36页 |
3.1.1 隧道进口端洞口含氧量现场测试研究 | 第32-34页 |
3.1.2 隧道出口端洞口含氧量现场测试研究 | 第34-36页 |
3.1.3 洞口含氧量测试结果分析 | 第36页 |
3.2 隧道施工掌子面含氧量现场测试研究 | 第36-40页 |
3.2.1 隧道进口端掌子面含氧量现场测试研究 | 第36-38页 |
3.2.2 隧道出口端掌子面含氧量现场测试研究 | 第38-39页 |
3.2.3 隧道掌子面氧含量测试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3 隧道施工人员缺氧状况现场测试研究 | 第40-46页 |
3.3.1 隧道进口端掌子面施工人员缺氧状况现场测试研究 | 第40-43页 |
3.3.2 隧道出口端掌子面施工人员缺氧状况现场测试研究 | 第43-46页 |
3.3.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6页 |
3.4 小结 | 第46-49页 |
第4章 高海拔隧道施工氧分布规律及重点供氧区域研究 | 第49-80页 |
4.1 高海拔施工隧道内耗氧来源及总量计算 | 第49-54页 |
4.1.1 施工隧道内工程人员的耗氧量研究 | 第49-50页 |
4.1.2 施工隧道内工程机械的耗氧量研究 | 第50-54页 |
4.2 施工通风影响下的高海拔隧道沿程氧分布规律研究 | 第54-77页 |
4.2.1 施工通风的风量计算 | 第54-56页 |
4.2.2 隧道内氧气变化的数值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4.2.3 高海拔隧道沿程氧气分布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7-73页 |
4.2.4 高海拔施工隧道内沿程氧分布规律分析 | 第73-76页 |
4.2.5 高海拔施工隧道内重点耗氧及供氧区域确定 | 第76-77页 |
4.3 小结 | 第77-80页 |
第5章 基于肺泡分压的高海拔隧道施工供氧方案及效果分析 | 第80-86页 |
5.1 基于肺泡分压的集中式供氧方案研究 | 第80-83页 |
5.2 基于肺泡分压的弥散式供氧方案研究 | 第83-84页 |
5.3 基于肺泡分压的高海拔隧道施工供氧方案建议 | 第84-85页 |
5.4 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95-96页 |
附录1 论文中部分名词解释 | 第96-97页 |
附录2 数值计算结果附图 | 第97-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