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品牌形象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品牌形象塑造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研究框架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17-27页 |
· 广告赛事 | 第17-23页 |
· 广告与赛事 | 第17-18页 |
· 广告赛事 | 第18-23页 |
· 品牌形象塑造与设计 | 第23-27页 |
· 品牌 | 第23-24页 |
· 品牌形象 | 第24-25页 |
· 品牌形象塑造 | 第25页 |
· 品牌形象设计 | 第25-27页 |
第3章 广告赛事品牌形象塑造与设计流程分析及构建 | 第27-42页 |
· 广告赛事品牌形象塑造的原则及设计语言 | 第27-28页 |
· 塑造原则 | 第27页 |
· 设计语言 | 第27-28页 |
· 广告赛事品牌形象塑造的前提——品牌定位 | 第28-30页 |
· 理念定位 | 第30页 |
· 价值定位 | 第30页 |
· 受众定位 | 第30页 |
· 广告赛事品牌形象塑造的灵魂——品牌个性 | 第30-33页 |
· 评奖标准 | 第32页 |
· 奖项设置 | 第32页 |
· 评委组成 | 第32页 |
· 愿景与使命 | 第32-33页 |
· 广告赛事品牌形象的表现元素——品牌Ⅵ设计 | 第33-38页 |
· 广告赛事的品牌命名 | 第33页 |
· 广告赛事品牌形象的标志设计 | 第33-35页 |
· 广告赛事品牌形象的标准色设定 | 第35-36页 |
· 广告赛事品牌形象的奖杯设计 | 第36-38页 |
· 广告赛事品牌形象的整合营销——品牌传播手段 | 第38-42页 |
· 广告宣传 | 第39-40页 |
· 公共关系 | 第40页 |
· 活动论坛 | 第40-42页 |
第4章 国内外广告赛事品牌形象塑造与设计优秀案例分析 | 第42-50页 |
· 艾菲奖——“以时效论英雄” | 第42-43页 |
· 艾菲奖概况 | 第42页 |
· 艾菲奖中的实效性定位 | 第42-43页 |
· 戛纳广告奖——“一场视觉的盛宴” | 第43-46页 |
· 戛纳广告奖概况 | 第43页 |
· 戛纳中的丰富Ⅵ表现 | 第43-46页 |
· The One Show广告奖——“年轻人的平台” | 第46-48页 |
· The One Show广告奖概况 | 第46页 |
· The One Show广告奖中的多元活动传播 | 第46-48页 |
· 龙玺广告奖——“华人的骄傲” | 第48-50页 |
· 龙玺广告奖概况 | 第48页 |
· 龙玺广告奖中的中国元素 | 第48-50页 |
第5章 项目实践——“中国广告年度大奖赛”品牌形象塑造与设计 | 第50-71页 |
· “中广赛”的背景及特点 | 第50-51页 |
· 历史与现状 | 第50页 |
· 主要特点 | 第50-51页 |
· “中广赛”品牌形象塑造的内容——提炼鲜明的赛事品牌个性识别 | 第51-56页 |
· 赛事品牌的核心——赛事品牌文化 | 第51-53页 |
· 赛事品牌的符号——赛事品牌标识 | 第53-55页 |
· 赛事品牌的基础——优质赛事产品 | 第55-56页 |
· “中广赛”品牌形象塑造的元素——设计独特的赛事品牌视觉要素 | 第56-61页 |
· 与众不同的基础要素设计 | 第56页 |
· 独具魅力的应用要素设计 | 第56-61页 |
· “中广赛”品牌形象塑造的路径——整合有效的赛事品牌传播策略 | 第61-71页 |
· 广告传播策略——线上线下,跨界互动 | 第61-64页 |
· 公关传播策略——沟通交流,攻心为上 | 第64-68页 |
· 活动传播策略——内外联动,服务周到 | 第68-69页 |
· 名人传播策略——传递体验,强化声誉 | 第69-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1页 |
· 展望 | 第71-72页 |
附1:2014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暨年度大奖赛前期调研表 | 第72-79页 |
附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学术活动及科研项目目录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