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旬阳—蜀河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
论文目录 | | 第1章 前言 | 第1-15
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
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
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
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
页 | 1.2.3 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2
页 | 1.2.4 研究主要进展 | 第12-13
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
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
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
页 | 第2章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环境及分布特征 | 第15-22
页 | 2.1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 | 第15-19
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5
页 | 2.1.2 水文气象 | 第15-16
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16-17
页 | 2.1.4 地层岩性 | 第17
页 | 2.1.5 地质构造 | 第17-18
页 | 2.1.6 水文地质 | 第18
页 | 2.1.7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18-19
页 | 2.2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 | 第19-22
页 | 2.2.1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状况 | 第19
页 | 2.2.2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 第19-20
页 | 2.2.3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 第20-21
页 | 2.2.4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 | 第21-22
页 | 第3章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 第22-31
页 | 3.1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评价理论 | 第22-29
页 | 3.1.1 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 | 第22-26
页 | 3.1.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 第26-27
页 | 3.1.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类型 | 第27-28
页 | 3.1.4 地质灾害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28-29
页 | 3.2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评价的技术方法 | 第29-31
页 | 3.2.1 地质灾害评价的传统方法 | 第29
页 | 3.2.2 本文地质灾害评价的技术方法 | 第29-31
页 | 第4章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 第31-53
页 | 4.1 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 | 第31-35
页 | 4.1.1 评价原则 | 第31
页 | 4.1.2 评价流程 | 第31
页 | 4.1.3 评价方法 | 第31-33
页 | 4.1.4 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 | 第33-35
页 | 4.1.5 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综合评价 | 第35
页 | 4.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经济损失评估 | 第35-43
页 | 4.2.1 评估的原则、要求和方法 | 第35-37
页 | 4.2.2 经济损失现状评估 | 第37-38
页 | 4.2.3 经济损失预测评估 | 第38
页 | 4.2.4 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 第38-39
页 | 4.2.5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经济损失综合评价 | 第39-43
页 | 4.3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预测评价 | 第43-53
页 | 4.3.1 评价原则 | 第43
页 | 4.3.2 评价流程 | 第43-44
页 | 4.3.3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44-46
页 | 4.3.4 评价方法 | 第46-48
页 | 4.3.5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8-50
页 | 4.3.6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预测评价 | 第50-52
页 | 4.3.7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预测综合评价 | 第52-53
页 | 第5章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评价结果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 第53-57
页 | 5.1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评价结果 | 第53
页 | 5.2 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 第53-57
页 | 5.2.1 加强和改进地质灾害防治宣传 | 第54
页 | 5.2.2 尽快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和制度 | 第54
页 | 5.2.3 认真做好地质灾害治理 | 第54-55
页 | 5.2.4 建立稳定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机制 | 第55
页 | 5.2.5 加快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体系 | 第55-56
页 | 5.2.6 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 第56
页 | 5.2.7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研 | 第56
页 | 5.2.8 健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 第56-57
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7-58
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
页 | 致谢 | 第60-61
页 | 附件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和危险性指数程序及程序运行说明 | 第61-68
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