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4页 |
1.1.1 长周期结构的发展 | 第8-10页 |
1.1.2 长周期结构所受的长周期地震动危害 | 第10-12页 |
1.1.3 抗震规范反应谱长周期段研究的局限性 | 第12页 |
1.1.4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提出及概念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结构抗震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第2章 单元的模拟及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实现 | 第18-25页 |
2.1 框架梁、柱、剪力墙计算单元的模拟 | 第18-21页 |
2.1.1 选用有限元软件分析简介 | 第18页 |
2.1.2 框架梁、柱单元的模拟 | 第18-19页 |
2.1.3 剪力墙单元的模拟 | 第19-20页 |
2.1.4 钢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20-21页 |
2.2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概述及其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 | 第21-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中国抗震规范反应谱和美国抗震规范反应谱的比较 | 第25-37页 |
3.1 中国抗震规范设防水准、场地划分及设计反应谱 | 第25-29页 |
3.1.1 中国抗震规范的设防水准目标及场地类别的分类 | 第25页 |
3.1.2 中国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 | 第25-29页 |
3.2 中国抗震规范反应谱长周期段的失真 | 第29-30页 |
3.3 美国抗震规范设防水准、场地划分及设计反应谱 | 第30-34页 |
3.3.1 美国抗震规范的设防水准及场地类别的分类 | 第30-31页 |
3.3.2 美国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 | 第31-34页 |
3.4 中美抗震规范反应谱的对比分析 | 第34-36页 |
3.4.1 中美抗震规范设防水准和场地类别对比 | 第34页 |
3.4.2 中国抗震规范反应谱与美国抗震规范反应谱的图形对比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弹塑性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的反应谱分析 | 第37-48页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4.2 长周期地震波反应谱与正常地震波反应谱、规范反应谱对比 | 第38-42页 |
4.3 按有效峰值加速度调整和按最大峰值加速度调整的地震波反应谱对比354.4 本章小结 | 第42-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长周期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 | 第48-84页 |
5.1 两个计算模型的工程概况 | 第48-50页 |
5.1.1 框架剪力墙结构工程概况 | 第48页 |
5.1.2 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概况 | 第48-50页 |
5.2 两个计算模型的弹性分析结果 | 第50-59页 |
5.2.1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弹性分析结果 | 第50-54页 |
5.2.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弹性分析结果 | 第54-59页 |
5.3 对调整和未调整地震剪力系数的结构弹塑性分析结果对比 | 第59-79页 |
5.3.1 框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分析结果对比 | 第59-70页 |
5.3.2 框架核心筒结构弹塑性分析结果对比 | 第70-79页 |
5.4 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按EPA调整与按PGA调整的弹塑性分析结果对比 | 第79-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6.1 结论 | 第84-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