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9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7-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研究对象概念解析 | 第21-30页 |
1.2.1 保障性住房 | 第21-28页 |
1.2.2 保障房住区 | 第28-29页 |
1.2.3 公共服务设施 | 第29-30页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1.5.1 居住区规划理论 | 第30-32页 |
1.5.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32-33页 |
1.5.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3-35页 |
1.6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35-3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1.6.3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规划实践 | 第39-50页 |
2.1 城市规划理论关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 | 第39-45页 |
2.1.1 国外相关理论关于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 | 第39-41页 |
2.1.2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 | 第41-45页 |
2.2 保障房住区相关研究 | 第45-46页 |
2.2.1 国外保障房住区相关研究 | 第45页 |
2.2.2 我国保障房住区相关研究 | 第45-46页 |
2.3 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 | 第46-48页 |
2.3.1 国外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研究 | 第46-47页 |
2.3.2 国内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 | 第47-48页 |
2.4 小结与思考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特征和设施供给模式分析 | 第50-68页 |
3.1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发展历程 | 第50-57页 |
3.1.1 1986-1994 年解困房住区 | 第50页 |
3.1.2 1995-1997 年安居房住区 | 第50-51页 |
3.1.3 1998-2005 年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住区 | 第51-52页 |
3.1.4 2006 年至今全面保障房体系住区 | 第52-56页 |
3.1.5 建设计划 | 第56-57页 |
3.2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建设特征 | 第57-64页 |
3.2.1 居民构成特征 | 第57-60页 |
3.2.2 住区规模特征 | 第60-61页 |
3.2.3 住区区位特征 | 第61-64页 |
3.3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 | 第64-67页 |
3.3.1 规划环节 | 第64-65页 |
3.3.2 建设环节 | 第65-66页 |
3.3.3 移交运营环节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基于设施类型的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研究 | 第68-123页 |
4.1 实证案例选取和调查 | 第68-84页 |
4.1.1 实证案例选取 | 第68-70页 |
4.1.2 案例调查 | 第70-72页 |
4.1.3 案例概述 | 第72-83页 |
4.1.4 样本描述 | 第83-84页 |
4.2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情况 | 第84-109页 |
4.2.1 总体供给情况 | 第85-87页 |
4.2.2 各项设施供给情况 | 第87-101页 |
4.2.3 分类供给情况 | 第101-104页 |
4.2.4 居民满意度情况 | 第104-107页 |
4.2.5 小结 | 第107-109页 |
4.3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情况 | 第109-119页 |
4.3.1 总体需求情况 | 第109-110页 |
4.3.2 各项设施需求情况 | 第110-112页 |
4.3.3 居住主体特征和需求分析 | 第112-115页 |
4.3.4 居民行为偏好和需求分析 | 第115-117页 |
4.3.5 小结 | 第117-119页 |
4.4 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差异分析 | 第119-12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五章 基于住区特征的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研究 | 第123-137页 |
5.1 不同居民构成住区供需情况 | 第123-127页 |
5.1.1 设施供给情况 | 第123-125页 |
5.1.2 居民需求情况 | 第125页 |
5.1.3 供需差异分析 | 第125-127页 |
5.2 不同区位住区供需情况 | 第127-130页 |
5.2.1 设施供给情况 | 第127-128页 |
5.2.2 居民需求情况 | 第128-129页 |
5.2.3 供需差异分析 | 第129-130页 |
5.3 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和形成机制分析 | 第130-136页 |
5.3.1 住区长期运作中设施供给的缺失 | 第131-132页 |
5.3.2 政府和市场双向干预下的供给结构性差异 | 第132-134页 |
5.3.3 规划与建设需求指向区域型设施布局的倾斜 | 第134-135页 |
5.3.4 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构成变化指向需求变化 | 第135-136页 |
5.3.6 区位差异和外部补给下的供需差异 | 第13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六章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对策研究 | 第137-158页 |
6.1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思路 | 第137-143页 |
6.1.1 基于居民结构的弹性供给 | 第137-139页 |
6.1.2 针对特殊人群的设施供给 | 第139页 |
6.1.3 设施供给的阶段化调整 | 第139-141页 |
6.1.4 低等级设施供给充足 | 第141页 |
6.1.5 设施供给的区域协调 | 第141-142页 |
6.1.6 设施供给的政府干预 | 第142-143页 |
6.2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调整建议 | 第143-153页 |
6.2.1 设施项目和级别调整 | 第143-148页 |
6.2.2 设施规模调整 | 第148-150页 |
6.2.3 调整结果 | 第150-153页 |
6.3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调整对策 | 第153-157页 |
6.3.1 严密前期管理机制 | 第153页 |
6.3.2 确立与设施经济属性对应的供给主体 | 第153-155页 |
6.3.3 建立与设施经济属性对应的供给方式 | 第155-156页 |
6.3.4 加强后续建设管理工作 | 第156页 |
6.3.5 加强法律监督 | 第156-15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58-164页 |
7.1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58-162页 |
7.1.1 研究成果 | 第158-159页 |
7.1.2 研究结论 | 第159-162页 |
7.2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第162-164页 |
7.2.1 研究创新点 | 第162页 |
7.2.2 研究不足 | 第162-163页 |
7.2.3 研究展望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8页 |
附录 关于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和需求的问卷调查 | 第168-1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1-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