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介质压缩和剪切的可视化试验与分析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颗粒介质介绍 | 第12-13页 | 1.2 岩土颗粒介质 | 第13-14页 | 1.3 研究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发展动态 | 第15-18页 | 1.4.1 光弹试验研究应用背景 | 第15-17页 | 1.4.2 光弹试验技术发展 | 第17页 | 1.4.3 国外光弹试验技术在颗粒介质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4 国内光弹试验技术在颗粒介质上的应用 | 第1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光弹可视化试验方法与装置 | 第20-35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光弹可视化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1 光弹试验中的光学基础[19, 34] | 第20-21页 | 2.2.2 光弹性的应力—光性定律[34] | 第21-22页 | 2.2.3 圆偏振光通过受力模型后的光效应[19] | 第22-23页 | 2.3 光弹试验加载装置研制 | 第23-27页 | 2.4 光弹颗粒制备方法 | 第27-32页 | 2.4.1 光弹颗粒的加工成型 | 第27-31页 | 2.4.2 光弹颗粒介质退火曲线 | 第31-32页 | 2.5 试验模型介绍 | 第32-34页 | 2.5.1 压缩/剪切试验模型 | 第32-33页 | 2.5.2 基体-加强颗粒模型 | 第33页 | 2.5.3 应力拱效应模型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颗粒介质压缩/剪切可视化模型试验与分析 | 第35-52页 | 3.1 概述 | 第35页 | 3.2 模型试验操作方法简介 | 第35-37页 | 3.3 颗粒介质压缩/剪切可视化模型试验 | 第37-40页 | 3.3.1 压缩模型试验 | 第37-38页 | 3.3.2 剪切模型试验 | 第38-40页 | 3.4 颗粒介质的应力与变形机理分析 | 第40-51页 | 3.4.1 颗粒介质的应力与变形特性 | 第40-45页 | 3.4.1.1 压缩模型的机理分析 | 第40-42页 | 3.4.1.2 剪切模型的机理分析 | 第42-43页 | 3.4.1.3 微观上剪胀或剪缩机理的分析 | 第43-45页 | 3.4.2 颗粒介质中的应力网格(力链)分析 | 第45-51页 | 3.4.2.1 颗粒体系初始状态 | 第45-46页 | 3.4.2.2 颗粒的体积分数λ | 第46-47页 | 3.4.2.3 边界荷载作用形式 | 第47-48页 | 3.4.2.4 颗粒粒径大小 | 第48-49页 | 3.4.2.5 体系中的加强颗粒 | 第49-50页 | 3.4.2.6 影响因素总结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应力拱效应的可视化模型试验分析 | 第52-63页 | 4.1 概述 | 第52页 | 4.2 土颗粒应力拱效应的机理 | 第52-53页 | 4.2.1 土颗粒应力拱效应的发现及其形成条件 | 第52-53页 | 4.2.2 土颗粒应力拱效应的形状 | 第53页 | 4.3 应力拱效应模型操作方法介绍 | 第53-54页 | 4.4 颗粒介质应力拱效应可视化分析 | 第54-55页 | 4.5 应力拱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61页 | 4.5.1 桩后颗粒厚度层T对应力拱效应的影响 | 第55-57页 | 4.5.2 边界荷载大小对应力拱效应的影响 | 第57-60页 | 4.5.3 距径比对拱效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基于Matlab编程的数字图像处理分析 | 第63-98页 | 5.1 概述 | 第63页 | 5.2 基于〈G~2〉经验方法的光弹颗粒标定 | 第63-66页 | 5.2.1 基于灰度图像的〈G~2〉经验标定方法 | 第63-64页 | 5.2.2 基于RGB图像的〈G~2〉经验法的光弹颗粒标定 | 第64-65页 | 5.2.3 〈G~2〉和颗粒平均接触力的关系 | 第65-66页 | 5.3 颗粒接触角 | 第66-68页 | 5.3.1 颗粒接触角的定义 | 第66页 | 5.3.2 理想状态下颗粒接触角的推导 | 第66-68页 | 5.4 平均强度力链 | 第68-69页 | 5.4.1 平均强度力链的判定标准 | 第68页 | 5.4.2 光弹图片的选取 | 第68-69页 | 5.5 压缩/剪切试验的数字图像处理 | 第69-79页 | 5.5.1 压缩试验中几何结构接触角的分析 | 第69-71页 | 5.5.2 剪切试验中几何结构接触角的分析 | 第71-73页 | 5.5.3 压缩试验中平均强度力链接触角的分析 | 第73-76页 | 5.5.4 剪切试验中平均强度力链接触角的分析 | 第76-79页 | 5.6 粒径 3mm和混合粒径 3mm+5mm(40%)的Matlab分析结果 | 第79-87页 | 5.6.1 粒径 3mm的Matlab分析结果 | 第79-83页 | 5.6.2 混合粒径 3mm+5mm(40%)的Matlab分析结果 | 第83-87页 | 5.7 应力拱效应的数字化处理 | 第87-96页 | 5.7.1 应力拱位移场的可视化 | 第87-89页 | 5.7.2 光弹颗粒体系接触力数字可视化 | 第89-90页 | 5.7.3 边界荷载对拱效应应力场影响 | 第90-93页 | 5.7.4 桩后颗粒层厚度T对拱效应应力场影响 | 第93-95页 | 5.7.5 距径比对拱效应应力场影响 | 第95-9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1 结论 | 第98-99页 | 2 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附件 | 第106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