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商业街区外部空间构形分析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商业建筑街区化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1.2 商业街区空间研究困惑 | 第13-14页 | 1.1.3 空间句法理论及方法的引入 | 第14-15页 | 1.2 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3.1 商业街区空间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1.3.2 空间句法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24页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4-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7-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空间句法理论及相关概念解析 | 第29-39页 | 2.1 空间句法概述 | 第29-31页 | 2.1.1 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 | 第29页 | 2.1.2 空间句法概念 | 第29-31页 | 2.1.3 空间句法核心理论 | 第31页 | 2.2 空间句法与空间分割 | 第31-34页 | 2.2.1 空间分割原理 | 第31-32页 | 2.2.2 空间分割方法 | 第32-34页 | 2.3 空间构形概念及理论意义 | 第34-36页 | 2.3.1 空间构形含义 | 第34-35页 | 2.3.2 空间本质表达方式 | 第35-36页 | 2.4 空间构形分析量化因子 | 第36-38页 | 2.4.1 连接度(Connectivity Value,简称CN) | 第36页 | 2.4.2 控制值(Control Value) | 第36页 | 2.4.3 深度值(Depth Value) | 第36-37页 | 2.4.4 整合度(Integration Value,简称Rn) | 第37页 | 2.4.5 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商业街区空间构形量化分析思路 | 第39-61页 | 3.1 街区空间构形分析基础 | 第39-44页 | 3.1.1 空间构形分析方法拟定 | 第39-41页 | 3.1.2 量化分析技术平台选择 | 第41-42页 | 3.1.3 现实空间构形图解转译 | 第42-44页 | 3.2 街区空间构形分析层级 | 第44-47页 | 3.2.1 空间构形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3.2.2 空间构形定量分析 | 第45-47页 | 3.3 街区空间构形分析途径 | 第47-51页 | 3.3.1 空间构形整合度分析 | 第47页 | 3.3.2 空间使用者行动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3.3.3 整合度与人流量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3.4 街区空间构形分析应用 | 第51-60页 | 3.4.1 功能业态布局指导 | 第52-54页 | 3.4.2 建筑立而及广告标识设置指导 | 第54-56页 | 3.4.3 竖向交通体布置指导 | 第56-57页 | 3.4.4 外部节点空间设计指导 | 第57-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商业街区空间构形实例证实分析 | 第61-84页 | 4.1 具体实例选取简介 | 第61-63页 | 4.1.1 区位与功能构成 | 第61-62页 | 4.1.2 实例选取原因 | 第62-63页 | 4.2 空间系统构形分析流程 | 第63-73页 | 4.2.1 空间构形分析方法选择 | 第63页 | 4.2.2 空间构形定性分析 | 第63-67页 | 4.2.3 空间构形定量分析 | 第67-73页 | 4.3 空间使用者行动特征分析 | 第73-76页 | 4.3.1 空间节点人流量分析 | 第73-74页 | 4.3.2 空间单元活动氛围分析 | 第74-76页 | 4.4 空间系统专项设计分析 | 第76-83页 | 4.4.1 功能业态布局分析 | 第76-78页 | 4.4.2 建筑立面及广告标识分析 | 第78-80页 | 4.4.3 竖向交通体布置方式分析 | 第80-81页 | 4.4.4 外部节点空间特征分析 | 第81-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空间构形分析方案设计应用 | 第84-12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84-86页 | 5.1.1 区位及周边状况 | 第84-85页 | 5.1.2 用地规划条件 | 第85-86页 | 5.1.3 商业街区空间基本诉求 | 第86页 | 5.2 空间系统结构模式选择 | 第86-93页 | 5.2.1 街巷式空间系统 | 第86-88页 | 5.2.2 院街式空间系统 | 第88-89页 | 5.2.3 街坊式空间系统 | 第89-91页 | 5.2.4 空间系统模式评判 | 第91-93页 | 5.3 群体空间建筑形式确定 | 第93-109页 | 5.3.1 组团空间布局形式确定 | 第93-97页 | 5.3.2 路径组织形式确定 | 第97-102页 | 5.3.3 节点空间形式确定 | 第102-109页 | 5.4 专项设计控制引导 | 第109-124页 | 5.4.1 自持物业位置 | 第109-112页 | 5.4.2 功能业态 | 第112-114页 | 5.4.3 建筑立面及广告标识 | 第114-118页 | 5.4.4 竖向客流交通体 | 第118-121页 | 5.4.5 外部节点空间 | 第121-12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六章 结语及课题展望 | 第125-12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26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126-127页 | 6.4 后续研究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附录一 成都兰桂坊商业街区空间构形轴线法分析量化表 | 第132-133页 | 附录二 成都兰桂坊商业街区空间节点人流量统计表 | 第133-134页 | 附录三 眉山市苏洵公园商业街区项目方案设计图纸 | 第134-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5页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