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3 研究价值 | 第8-9页 |
1.3.1 理论价值 | 第8页 |
1.3.2 实践价值 | 第8-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2.1 教师信任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2.1.1 国内外关于信任的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2.1.2 本研究对教师信任的分类 | 第11-12页 |
2.2 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2.2.1 国内外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2.2.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结构与测量 | 第13-14页 |
2.2.3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 | 第14-15页 |
2.2.4 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 第15-17页 |
2.2.5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 第17-18页 |
2.3 学业兴趣、学科兴趣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3.1 学业兴趣、学科兴趣的概念 | 第18页 |
2.3.2 学业兴趣、学科兴趣的测量 | 第18-20页 |
2.4 教师信任、学业兴趣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的论述 | 第20-23页 |
2.4.1 教师信任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2.4.2 学业兴趣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4.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21页 |
2.4.4 教师信任、学业兴趣、学科兴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3-25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3.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3.5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4.1 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 第29-30页 |
4.2 学业自我效能感、一般教师信任、学业兴趣、学科兴趣与学科教师信任的描述分析 | 第30-31页 |
4.2.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描述性分析 | 第30页 |
4.2.2 一般教师信任的描述性分析 | 第30-31页 |
4.2.3 学业兴趣的描述性分析 | 第31页 |
4.3 各变量人口学特征的差异分析 | 第31-39页 |
4.3.1 各变量人口学特征(性别)的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4.3.2 各变量人口学特征(生源地)的差异分析 | 第31-34页 |
4.3.3 各变量人口学特征(家庭结构)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4.3.4 各变量人口学特征(学生干部)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4.3.5 各变量人口学特征(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 第36-39页 |
4.4 教师信任、学业兴趣、学业自我效能感三者间的相关分析 | 第39-41页 |
4.4.1 一般教师信任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第40页 |
4.4.2 一般教师信任与学业兴趣的相关分析 | 第40页 |
4.4.3 一般教师信任与学科兴趣的相关分析 | 第40页 |
4.4.4 学科教师信任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第40页 |
4.4.5 学科教师信任与学业兴趣的相关分析 | 第40页 |
4.4.6 学科教师信任与学科兴趣的相关分析 | 第40-41页 |
4.5 中介效应的双路径模型检验 | 第41-43页 |
4.6 调节效应的双路径模型检验 | 第43-45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5-51页 |
5.1 讨论 | 第45-47页 |
5.1.1 问卷信效度讨论 | 第45页 |
5.1.2 学业兴趣、学科兴趣在教师信任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45-46页 |
5.1.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一般教师信任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46-47页 |
5.2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一般教师信任、学业兴趣、学科兴趣和学科教师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47-50页 |
5.2.1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一般教师信任、学业兴趣、学科兴趣和学科教师信任在生源地、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 第47-49页 |
5.2.2 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兴趣、学科兴趣和学科教师信任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49页 |
5.2.3 学科兴趣和学科教师信任在家庭结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5.3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研究贡献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研究贡献 | 第51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3页 |
第七章 教育建议 | 第53-55页 |
7.1 共建育人新模式,发挥家校合作的支持力量 | 第53页 |
7.2 丰富教师教育内涵,保障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 第53-54页 |
7.3 掌握亲子互动策略,提升家庭本位参与质量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