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评述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4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4页 |
·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4页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 时代背景孕育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 | 第16-19页 |
(一) 自然科技发展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产生提供内生力 | 第16-17页 |
·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第16页 |
·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 第16-17页 |
(二) 社会环境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产生提供外在驱动力 | 第17页 |
(三) 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产生提供可能 | 第17-19页 |
二、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内涵 | 第19-23页 |
(一) 一般的生产劳动 | 第19页 |
(二) 简单商品生产劳动 | 第19-20页 |
(三)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 第20-21页 |
(四) “整体工人”与非物质生产劳动思想 | 第21-23页 |
三、 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特点及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面临的新背景 | 第23-29页 |
(一) 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特点 | 第23-26页 |
· 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世界主题产生巨变 | 第23-24页 |
· 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剧 | 第24-25页 |
· 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质的飞跃 | 第25-26页 |
(二) 现代科技经济社会中传统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 第26-29页 |
· 科技进步使传统马克思生产劳动的范畴扩展 | 第26-27页 |
· 传统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面临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的新情况 | 第27-29页 |
四、 科技经济背景下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拓展 | 第29-37页 |
(一) 科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生产劳动范畴的拓展 | 第29-32页 |
· 科技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 第29-31页 |
· 现代生产劳动系统以科技劳动为核心 | 第31-32页 |
(二) 科技创新劳动在现代生产劳动系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 第32-37页 |
· 科技创新劳动为人类进步提供加速动力 | 第33-34页 |
· 科技创新劳动促进社会分工提高劳动科技含量 | 第34-35页 |
· 科技创新劳动是提高生产率的原动力 | 第35-37页 |
五、 现代科技经济背景下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拓展的当代意义 | 第37-48页 |
(一) 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 | 第37-39页 |
· 利用市场优势,吸引国外先进技术 | 第38页 |
· 利用政府扶持,鼓励国内企业科技创新 | 第38-39页 |
· 加大科技引导,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 第39页 |
· 利用社会引导,营造尊重科学的社会环境 | 第39页 |
(二) 提高科技创新劳动在现代生产劳动系统中的比重 | 第39-41页 |
(三) 增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 | 第41-44页 |
· 加大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以制度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 第42-43页 |
· 严格把控科研经费使用环节,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例 | 第43页 |
· 改革落后教育体制,切实执行素质教育,增强人才创新能力 | 第43-44页 |
(四) 防止科技异化,削弱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 第44-48页 |
· 践行“科技发展观”有利于削弱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 第46页 |
· 实践“科技发展观”助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46页 |
· 践行“科技发展观”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