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四、 研究个案的选择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化适应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一、 国外文化适应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二、 国内文化适应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一)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 | 第15页 |
(二) 、文化适应 | 第15-16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 | 第18-21页 |
一、 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前的情况 | 第18-19页 |
(一) 、学历层次 | 第18页 |
(二) 、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 | 第18页 |
(三) 、婚姻状况 | 第18页 |
(四) 、经济状况 | 第18-19页 |
(五) 、是否自愿参训 | 第19页 |
(六) 、南北疆学员比例及居住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民汉成分配比 | 第19页 |
(七) 、培训前的选拔测试情况 | 第19页 |
二、 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初来培训的情况 | 第19-21页 |
(一) 、入学后的 HSK 测试成绩 | 第19页 |
(二) 、学员来乌后的适应情况与其所想象的是否有差距 | 第19页 |
(三) 、所教专业与培训专业是否相符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期间的文化适应调查 | 第21-30页 |
一、 对教学管理的适应调查 | 第21-23页 |
(一) 、对教育厅“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与学历提升规定的适应调查 | 第21页 |
(二) 、对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学常规管理的适应调查 | 第21-22页 |
(三) 、对学员所在地教育局的相关规定的适应调查 | 第22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二、 对教学适应的调查 | 第23-27页 |
(一) 、培训内容与课程设置对学员学习适应的影响 | 第23页 |
(二) 、汉语培训教材对学员学习适应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三) 、汉语师资队伍对学员学习适应的影响 | 第24-25页 |
(四) 、汉语教学对学员学习适应的影响 | 第25页 |
(五) 、职后培训使学员有较强的自尊心 | 第25-26页 |
(六) 、学员长期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 | 第26页 |
(七)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三、 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调查 | 第27-30页 |
(一) 、地域因素 | 第27页 |
(二) 、家庭因素 | 第27页 |
(三) 、人际交往 | 第27-28页 |
(四) 、休闲方式 | 第28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影响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文化适应成因分析 | 第30-34页 |
一、 个体汉语水平与学科专业水平的不均衡发展 | 第30-31页 |
二、 个体汉语水平差异与语言使用情况 | 第31页 |
三、 个体接受汉文化的差异 | 第31-32页 |
四、 学习汉语的焦虑和 HSK 考试、口语自学考试的焦虑 | 第32-33页 |
五、 心理落差 | 第33页 |
六、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文化适应视域下的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应对策略 | 第34-37页 |
一、 建立完善的各层级学校教师档案以及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个人档案 | 第34页 |
二、 各地州教育局对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切实落实 | 第34-35页 |
三、 培训学校采取不同形式与不同阶段的人性化教育 | 第35页 |
四、 教师探索互助学习的汉语教学模式 | 第35-36页 |
五、 学员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及网络信息多元化地学习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 | 第41-48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