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 第10-11页 |
·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芦苇与互花米草 | 第11-16页 |
· 芦苇 | 第11-13页 |
· 芦苇的概况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芦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互花米草 | 第13-16页 |
· 互花米草概况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 互花米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崇明东滩湿地 | 第16-19页 |
· 湿地的概况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崇明东滩湿地的概况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崇明东滩湿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3页 |
· 研究区域 | 第20-23页 |
· 气候特征 | 第21页 |
· 自然及地质特征 | 第21-22页 |
· 植被特征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采样点的选取及植物样品的采集 | 第23-24页 |
· 植物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第24-25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芦苇和互花米草样方调差结果 | 第27-32页 |
· 各生长时期各潮位芦苇样方调查结果 | 第27-29页 |
· 生长初期各潮位芦苇植株各高度级的多度 | 第27页 |
· 生长旺盛期各潮位芦苇植株各高度级的多度 | 第27-28页 |
· 生长末期各潮位芦苇植株各高度级的多度 | 第28-29页 |
· 各生长时期各潮位互花米草样方调查结果 | 第29-30页 |
· 生长初期各潮位互花米草植株各高度级的多度 | 第29页 |
· 生长旺盛期各潮位互花米草植株各高度级的多度 | 第29-30页 |
· 生长末期各潮位互花米草植株各高度级的多度 | 第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芦苇与互花米草NSC含量的时空动态特征 | 第32-42页 |
· 各生长发育时期芦苇植株各部位的NSC含量随潮位的变化 | 第32-34页 |
· 生长初期芦苇植株各部位的NSC含量随潮位的变化 | 第32页 |
· 生长旺盛期芦苇植株各部位的NSC含量随潮位的变化 | 第32-33页 |
· 生长末期芦苇植株各部位的NSC含量随潮位的变化 | 第33-34页 |
· 各生长发育时期互花米草植株各部位的NSC含量随潮位的变化 | 第34-36页 |
· 生长初期互花米草植株各部位的NSC含量随潮位的变化 | 第34页 |
· 生长旺盛期互花米草植株各部位的NSC含量随潮位的变化 | 第34-35页 |
· 生长末期互花米草植株各部位的NSC含量随潮位的变化 | 第35-36页 |
· 芦苇与互花米草植株NSC含量比较 | 第36-39页 |
· 芦苇与互花米草植株NSC总量随潮位的变化 | 第36-37页 |
· 芦苇与互花米草植株NSC总量随生长季节的变化 | 第37页 |
· 芦苇与互花米草植株各部位NSC含量随植株部位的变化 | 第37-38页 |
· 芦苇与互花米草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NSC含量分布 | 第38-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主要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芦苇根状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NSC含量动态 | 第42-45页 |
·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42页 |
· 芦苇根状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NSC含量差异特征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43-45页 |
· 不足 | 第43-44页 |
· 前景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