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植物磷营养概述 | 第12页 |
1.2 植物响应低磷胁迫的机制 | 第12-16页 |
1.2.1 根系结构的变化 | 第12-14页 |
1.2.2 根系生理学变化 | 第14-16页 |
1.2.3 花青素的积累 | 第16页 |
1.3 低磷胁迫时植物磷的吸收与转运 | 第16-18页 |
1.3.1 PHT家族 | 第16-18页 |
1.3.2 PHO家族 | 第18页 |
1.4 低磷胁迫时植物体内转录因子的调节 | 第18-21页 |
1.4.1 MYB家族参与低磷胁迫转录调控 | 第18-19页 |
1.4.2 WRKY家族参与低磷胁迫诱导 | 第19-20页 |
1.4.3 其他转录因子参与低磷胁迫 | 第20-21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8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1 植物材料 | 第22-23页 |
2.2.2 菌种与载体 | 第23页 |
2.3 常用生物学网站及实验软件 | 第23页 |
2.4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23-24页 |
2.5 实验所用的引物 | 第24页 |
2.6 溶液和培养基 | 第24-28页 |
2.6.1 本研究常用植物培养基 | 第24-25页 |
2.6.2 研究所用菌类培养基 | 第25页 |
2.6.3 常用抗生素 | 第25页 |
2.6.4 实验常用溶液配制 | 第25-26页 |
2.6.5 H~+-ATPase活性提取与反应溶液 | 第26-27页 |
2.6.6 原生质体分离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2.7 实验方法 | 第28-38页 |
2.7.1 拟南芥种植 | 第28页 |
2.7.2 pH原位显色法 | 第28页 |
2.7.3 根际酸化能力测定 | 第28页 |
2.7.4 无机磷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2.7.5 总磷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7.6 花青素含量测定 | 第29页 |
2.7.7 主根长度测量 | 第29页 |
2.7.8 H~+-ATPase活性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2.7.9 GUS染色 | 第30页 |
2.7.10 图位克隆技术原理 | 第30-32页 |
2.7.11 拟南芥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 第32页 |
2.7.12 拟南芥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 第32-33页 |
2.7.13 载体构建 | 第33-35页 |
2.7.1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热激转化 | 第35页 |
2.7.15 农杆菌GV3101 感受态细胞的热激转化 | 第35页 |
2.7.16 农杆菌侵染拟南芥花序 | 第35-36页 |
2.7.17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转化 | 第36页 |
2.7.18 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转化 | 第36-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8页 |
3.1 拟南芥突变体p1-31 的低磷反应特征和基因定位 | 第38-45页 |
3.1.1 低磷胁迫下拟南芥突变体p1-31 的表型分析 | 第38-43页 |
3.1.2 拟南芥突变体p1-31 的遗传背景分析 | 第43页 |
3.1.3 拟南芥突变体p1-31 突变位点的初步定位 | 第43-45页 |
3.2 拟南芥突变体p180 表型特征及其突变基因分析 | 第45-58页 |
3.2.1 T-DNA插入突变体纯合鉴定 | 第45-46页 |
3.2.2 低磷胁迫下拟南芥突变体p180 表型特征 | 第46-51页 |
3.2.3 基因P180 的缺失引起根中H~+-ATPase积累 | 第51-53页 |
3.2.4 P180 表达模式分析 | 第53-55页 |
3.2.5 P180 的亚细胞定位检测 | 第55-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4.1 突变体p1-31 对低磷胁迫不敏感 | 第58页 |
4.2 根际酸化与磷吸收转运 | 第58-59页 |
4.3 基因P180与AHA家族成员的联系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