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阻垢缓蚀剂的研究概述 | 第15-19页 |
1.2.1 阻垢剂的定义和分类 | 第15-16页 |
1.2.2 阻垢机理 | 第16-17页 |
1.2.3 缓蚀剂的定义和分类 | 第17-18页 |
1.2.4 缓蚀机理 | 第18-19页 |
1.3 植物型缓蚀阻垢剂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1 植物型缓蚀阻垢剂简介 | 第19-2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二章 甘薯淀粉废水提取物的缓蚀阻垢性能 | 第30-5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2.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2.1.2 IBWE的提取制备及红外表征 | 第32页 |
2.1.3 缓蚀性能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2.1.4 阻垢性能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2.1.5 碳钢表面形貌分析 | 第3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2.2.1 IBWE的红外表征 | 第34-35页 |
2.2.2 IBWE在盐溶液中的缓蚀性能 | 第35页 |
2.2.3 IBWE在0.5 mol/L H_2SO_4 溶液中的缓蚀性能 | 第35-41页 |
2.2.4 碳钢表面形貌分析 | 第41-42页 |
2.2.5 IBWE的阻垢性能 | 第42-4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第三章 山药提取物的缓蚀阻垢性能 | 第50-70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0页 |
3.1.2 DOE的提取制备及红外表征 | 第50-51页 |
3.1.3 缓蚀性能评价方法 | 第51页 |
3.1.4 阻垢性能评价方法 | 第51页 |
3.1.5 碳钢表面形貌分析 | 第5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1-67页 |
3.2.1 DOWE和 DOEE的红外表征 | 第51-52页 |
3.2.2 DOWE和 DOEE在盐溶液中的缓蚀性能 | 第52页 |
3.2.3 DOWE和 DOEE在0.5 mol/L H_2SO_4 中的缓蚀性能 | 第52-58页 |
3.2.4 DOWE和 DOEE在1.0 mol/L HCl中的缓蚀性能 | 第58-64页 |
3.2.5 碳钢表面形貌分析 | 第64-65页 |
3.2.6 DOWE和 DOEE的阻垢性能 | 第65-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四章 胡萝卜茎叶提取物的缓蚀阻垢性能 | 第70-90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70页 |
4.1.2 DSLE的提取制备及红外表征 | 第70-71页 |
4.1.3 缓蚀性能评价方法 | 第71页 |
4.1.4 阻垢性能评价方法 | 第71页 |
4.1.5 碳钢表面形貌分析 | 第7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1-86页 |
4.2.1 DSLWE和 DSLEE的红外表征 | 第71-72页 |
4.2.2 DSLWE和 DSLWE在盐溶液中的缓蚀性能 | 第72-73页 |
4.2.3 DSLWE和 DSLWE在0.5 mol/L H_2SO_4 中的缓蚀性能 | 第73-78页 |
4.2.4 DSLWE和 DSLEE在1.0 mol/L HCl中的缓蚀性能 | 第78-84页 |
4.2.5 碳钢表面形貌分析 | 第84页 |
4.2.6 DSLWE和 DSLEE的阻垢性能 | 第84-8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第五章 白萝卜茎叶提取物缓蚀阻垢性能 | 第90-112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90-92页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90-91页 |
5.1.2 RSLE的提取制备及红外表征 | 第91页 |
5.1.3 缓蚀性能评价方法 | 第91页 |
5.1.4 阻垢性能评价方法 | 第91页 |
5.1.5 碳钢表面形貌分析 | 第91页 |
5.1.6 量子化学计算 | 第91-9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8页 |
5.2.1 RSLWE和 RSLEE的红外表征 | 第92-93页 |
5.2.2 RSLWE和 RSLWE在盐溶液中的缓蚀性能 | 第93页 |
5.2.3 RSLWE和 RSLWE在0.5 mol/L H_2SO_4 中的缓蚀性能 | 第93-98页 |
5.2.4 RSLWE和 RSLWE在1.0 mol/L HCl中的缓蚀性能 | 第98-104页 |
5.2.5 碳钢表面形貌分析 | 第104页 |
5.2.6 量子化学计算 | 第104-106页 |
5.2.7 RSLWE和 RSLEE的阻垢性能 | 第106-10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复合型缓蚀阻垢剂的协同性能 | 第112-126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112-114页 |
6.1.1 试剂及仪器 | 第112页 |
6.1.2 PASP/4-AMPY的合成和RSLE的优化工艺 | 第112-113页 |
6.1.3 缓蚀性能评价方法 | 第113页 |
6.1.4 阻垢性能评价方法 | 第113-114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3页 |
6.2.1 PASP/4-AMPY的核磁表征 | 第114页 |
6.2.2 RSLE优化后的缓蚀性能 | 第114-115页 |
6.2.3 四种单剂的缓蚀性能 | 第115页 |
6.2.4 复合型缓蚀阻垢剂正交试验 | 第115-117页 |
6.2.5 Comp-1和Comp-2 的缓蚀和阻垢性能 | 第117-118页 |
6.2.6 时间和温度对Comp-1和Comp-2 性能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2.7 碳钢表面形貌分析 | 第119-120页 |
6.2.8 电化学测量 | 第120-12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复合型缓蚀阻垢剂的动态模拟试验及生物降解性能 | 第126-136页 |
7.1 实验部分 | 第126-129页 |
7.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26页 |
7.1.2 复合型缓蚀阻垢剂成分 | 第126-127页 |
7.1.3 动态模拟试验方法 | 第127-128页 |
7.1.4 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 第128-129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33页 |
7.2.1 动态模拟试验理化指标 | 第129-130页 |
7.2.2 动态模拟在线监测数据分析 | 第130-131页 |
7.2.3 换热管和挂片的评估 | 第131-132页 |
7.2.4 复合型缓蚀阻垢剂的生物降解性能 | 第132-13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36-13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